年内55家上市公司“改名” 超四成为突出主营业务

年内55家上市公司“改名” 超四成为突出主营业务
2021年11月25日 20:35

本报记者 孟珂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除去“戴帽”“摘帽”这类被动更名的上市公司外,截至11月25日,今年以来已有55家上市公司主动进行了证券简称的变更。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上市公司更名基本规范。更名是公司发给市场最具显性的信号,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披露之一,必须要强调真实性。

为“突出主营业务或发展战略”更名占比较多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梳理年内上市公司有关“证券简称变更”的公告后发现,为“突出主营业务或发展战略”而更名的公司有25家,占比超四成;因“主营业务变更”而更名的公司达14家;因公司易主而发生更名的有7家;同时,也有因为“其他原因”更名的。

例如,为“突出主营业务或发展战略”而更名的好利科技,因公司此前证券简称“好利来”与某食品品牌相同,对公司品牌及市场形象产生一定影响,故公司决定将证券简称“好利来”变更为“好利科技”。

作为因“主营业务变更”而更名的代表能科科技,在2016年10月上市之初,总营业收入主要来自智能电气业务,主要面向石油石化等能源行业。而目前主要面向国防军工、高科技电子与5G、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四个行业。因此,为更好地涵盖公司业务及未来的战略布局,将公司A股证券简称由“能科股份”变更为“能科科技”。

“上市公司更名有助于增强市场关注度,提升投资者认可度,进而利好公司发展,但改名具体影响最终还是取决于公司的经营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为“突出主营业务或发展战略”而更名占比较多是好现象,这符合监管方向,有助于上市公司突出主业,做强做大,提升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国内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但是,也不乏有的上市公司更名是为了“蹭热点”。对此,田利辉表示,在利益驱动下,有的公司故意蹭热度,更换马甲,误导市场,引发炒作。鉴于鱼龙混杂,上市公司更名的行为需要交易所的审核批复,要严防名实不符,误导投资者。

更名后股价大多呈现上升趋势

自从科技股、医药股火了之后,上市公司对某些特定字眼情有独钟,例如“**科技”“**高科”“**医疗”。今年就有9家上市公司更名后含有以上字眼。

更名后,上市公司的股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证券日报》记者根据Choice数据查询,截至11月25日收盘,上述55家更名上市公司中有37家股价自年初以来区间涨幅呈现上升趋势,占比为67%。其中,区间涨幅高于100%的有6家上市公司。

周茂华表示,部分上市公司更名后股价大幅上升,反映出更名后市场对这些公司关注度提升,同时,也对公司未来聚焦主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抱以乐观预期。

“但公司的价值还是需要关注公司未来经营情况。”周茂华补充道。

在田利辉看来,变更公司证券简称是其主动行为,往往会精心选择名称和时机。更名得到市场的关注,引发投资热情,带来股价一定时期的适度上涨,是合理的。同时,不少公司的更名主要是结合主业或战略调整,此后倘若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从而引发股价中长期的上升趋势,也是可能的。

但他同时表示,少数别有用心的公司从投机炒作等出发任性改名,主要目的并非出于聚焦主业或是实际业务变更需求,而在于注入拉升股价的题材和戏码,愚弄市场。投资者不要盲目跟风炒作。

(编辑 李波 白宝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