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链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落地 陕西16家国企“组团”进驻秦创原

聚焦两链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落地 陕西16家国企“组团”进驻秦创原
2022年04月13日 23:44 证券日报之声

本报记者 殷高峰

“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和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孙清教授团队密切配合,积极开展高层装配式组合结构高性能创新体系研究及抗震设计关键技术攻关,目前已申报专利1项,发表论文1篇。”陕西建工—西安交通大学未来城市建设与管理创新联合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赵炳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联合研究中心只是陕西国企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在4月12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刘斌透露,目前已有16家国企进驻西咸新区组建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

探索科技创新新模式

秦创原是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于去年3月底成立。

陕西省是科教大省,但从“科教大省”转变成“科技强省”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等问题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陕西在去年3月底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陕西省国资委按照‘应进尽进’原则,指导省属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秦创原建设,引领企业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16户工业类企业进驻西咸新区组建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打造国企参与秦创原建设的‘总窗口、总平台’。”刘斌表示。

据刘斌介绍,在秦创原建设引领下,2021年陕西省属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1008.84亿元,同比增长14.1%,陕西省属工业类企业研发强度2.35%,同比增长13.5%。

“通过省属企业牵头,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搭建了利益互联的校企创新平台,着力解决产业发展难点堵点问题。”刘斌表示。

其中,除了陕西建工探索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新路径外,还有秦川机床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赵万华团队建立高档数控机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造了校企研发合作新模式;陕汽控股引进清华大学、西安交大研发团队共同设立新能源智能网联创新平台,建立了技术骨干激励鼓励新机制。

刘斌表示,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深入探索协同创新,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1所省内高校开展研发项目77个,规划总投资18.24亿元,并组织企业发布“揭榜挂帅”项目44个。

同时,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深入挖掘高校技术成果,成立公司就地转化。延长石油、陕投集团等10户企业新设立技术转化孵化公司11家,研发投入3.35亿元,预计年产值达7.06亿元,贡献税收达1.37亿元。延长托普索催化剂公司可年产500立方米特种甲醇合成催化剂;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建成全球首台产业级全自动干湿法空气捕集二氧化碳设备;陕西电子电磁炮灭火消防车已完成样车试制;陕西水务年产5万块智能远传水表生产线正式投产。

“今年将进一步推进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借鉴陕建、陕汽、秦川在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推广应用,加大协同攻关力度。”陕西省国资委主任王海鹏表示。

聚焦两链深度融合

“公司和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西安交大赵万华教授团队合作成立‘陕西秦川高端齿轮装备有限公司’,聚焦新一代磨齿机样机开发,创新合作模式,联合开展工作,突破核心技术。通过‘技术链’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打通科研人员在科技型企业兼职通道,加速技术成果转换和产业化。”秦川机床董秘李静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目前已形成25人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合作攻关的磨齿机误差溯源等技术已经开始在企业初步验证。

据李静介绍,秦川机床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投资10.53亿元,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秦川机床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已经于3月底开工建设,“工业母机创新基地项目主要研发和生产高端五轴加工中心、高端通用数控系统、精密测量仪器、智能机床、数字化制造中心及系统集成相关产品等,着力解决我国高端数控机床的‘卡脖子’问题。”

刘斌表示,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深入对接陕西省23条重点产业链,聚焦两链融合发展,启动了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除了秦川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外,还有陕煤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水务科创园、陕投供应链科技平台等,“全面承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精尖技术转化,加快推动创新全要素生态载体建设和产业化项目落地。”

王海鹏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好用好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平台,发挥品牌和窗口加乘效应,并进一步谋划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省属企业作为陕西多个重要产业链“链主”,要布局好“三链”项目,引领产业链发展。

“全面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要面向前沿科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等开展研究,着眼打造核心竞争力,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领域科技攻关。”王海鹏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