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分论坛:中国上市公司如何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产业升级?

智能制造分论坛:中国上市公司如何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产业升级?
2023年11月17日 18:11 证券日报之声

主持人: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谈到这个话题,参与的嘉宾更多了一些,欢迎各位!

主持人:杨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嘉宾:

于德翔(特锐德董事长)

李安平(振东制药董事长)

张航(新华锦董事长)

付国军(科达自控董事长)

唐风杰(青岛金王总经理)

秦东(壶化股份董事长)

主持人:这个环节主要是围绕智能制造各位企业家的感受、体会、案例、故事,在这里特别期待大家分享更多的干货、我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还有未来的构想给大家。

第一轮的话题还是为大家做个自我介绍。

张航: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这次得到这个机会来参加这次论坛,我来自青岛新华锦,目前在A股上市的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座落在青岛,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国际贸易、医养健康和新材料产业,特别是在新材料产业,我们是围绕着石墨资源开展下游的产业升级。非常感谢大家,也希望今天和大家有一个很好的交流。

李安平:大家好,振东制药是长治市的一个土企业,我有一个外号叫山西土老帽,这个外号是比较牛的一个外号,打遍全国无对手,因为谁也没我土。我是做中药材的,我每天泡在农间地头,和农民一块儿种中药材,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中心,有将近110万亩,中药,也有化药,谢谢!

于德翔:各位好,特锐德是中国创业板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我们的股票代码是300001,我们做了两个板块,一个是高端制造,中国的高速铁路供电设备大概70%是我们做的,还有一个光伏和风电,接入到电网大功率、高电压的变电站,全国大概50%是我们做的。另外一个板块是做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设施网络,目前我们已经不管是在规模上、电量上、流量上都走到了全中国、全世界的最前面,谢谢!

付国军:大家好,我是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国军。科达自控是做智能化控制技术的,专门为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化服务的,利用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体系,为传统企业智能化升级赋能,主要服务于智慧矿山、智慧市政和物联网+三个板块。其中智慧矿山是目前我们的主营板块,物联网+板块也研发得很好,我们和于总有一个项目接近的新能源充电体系,我们主要是做社区充电,目前社区充电我们在国内也是做的第一梯队,谢谢大家!

唐风杰:大家好,我是青岛金王总经理唐风杰,我们成立于1993年,我们这家企业主要从事于新材料蜡烛和香氛类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我们在2006年深交所挂牌上市的,谢谢大家!

秦东:各位领导、嘉宾,各位企业老总下午好!我是壶化股份的董事长秦东,今天非常荣幸来参加咱们这个大会。我们企业也是来自山西,和李总一样来自山西的长治,是我们本土的上市公司。我们主要是生产民爆器材,也就是俗称的雷管和炸药,主要是用作基建和矿山。我们企业是1960年创立,现在是60多年的历史,我们是2020年9月份在深交所A股上市,也是一家年轻的上市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们公司也是形成了民爆、出口、爆破、军工四大板块,现在是下辖四个子公司,员工是3000多名,也欢迎各位领导来长治壶化做客。

主持人:第一轮的自我介绍大家都完成了,看得出来所有台上的嘉宾都是在企业一线天天摸爬滚打的一线工作人员,按照华为的说法是在一线听得见炮火的战士。就是这样一个话题,特别期待大家不要太多从理论、虚化的东西去讲,更多给我们分享一些干货,举案例、讲故事、说畅想,真正把企业家对于智能制造领域我们的思考、实践包括未来的构想表达出来。

第二轮想请各位企业家介绍一下我们现在各自的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目前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您对这个状态满意吗?未来还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一些思考。

张航:刚才主持人也说了,让我们就从产业一线的角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智能制造在产业升级方面给我们企业的助力。

这几年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大家都在拥抱智能化产业,特别是在产业升级方面都进行了很多思考。就以我们新华锦来说,我们一个业务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这几年其实是面临了非常多的挑战,国际形势、地缘冲突、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一些波动都对国际贸易产生了特别多的影响。尤其是三年疫情也加速了很多国外的订单向东南亚国家迁徙。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说是由于一些政治因素或者是疫情方面造成的产业转型,我们倒是认为这些原因加速了产业转型。作为国际贸易的行业从业者,我们认为应该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因为目前我们做国际贸易的产业基地也是从当年的亚洲四小龙转移过来的,经过这么多年改革开放的红利,我们认为我们的国际贸易行业也将会把一些低端、密集型的产业向东南亚国际转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这个环境下怎么发挥我们的优势,我们觉得就是要通过智能化制造把高端的制造,把通过AI以及一些高端的科技方面的融入,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留在国内,比如设计、制造、升级,这些产业留在国内,把一些需要密集化的,包括造成一定环境问题的产业势必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产业转移。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我们也应该更加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产业转型,拥抱智能化,通过智能化把我们的产业进行转移和升级,这是对于每一个从业者都必须用平常心来看待的。

这几年我们还做了第二个产业,利用我们拥有的石墨资源在产业链上做附加值高的加工生产。今天的话题是智能制造,这几年国家也一直在对制造业进行一些非常大的支持,我们坚定地认为新材料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基础,没有尖端的新材料,智能制造有时候就是海市蜃楼。

所以,围绕着新材料的产业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调研和研究。在2008年的时候石墨烯最早获得了诺奖,那个时候不光是在科技界,在资本市场也是引起了一波一波的风口,大家从最初的追捧到质疑,到经常被炒冷饭,到现在用一种很客观的眼光看待这个产业。

我们也是经过了这个过程,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数据。比如说中国是石墨储量最大的国家,每一年出口的石墨占全世界的最高位,出口的编号叫精致石墨,出口平均的价格大约在2000元人民币。同时我们也是石墨进口的最大国家,我们进口的报关号码也叫精致石墨。

石墨在智能制造方面,这几年我们也是往硅碳芯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进行一些升级和发展,很欣喜地发现,特别也觉得和山西非常有缘,因为我们的石墨产业也是和山西煤化所有非常深度合作,也希望这种新材料能给智能制造、新材料助力。

主持人:从张总的表达中我们能够看出智能制造是一个巨大的状态和生态圈,不是从哪个维度就能理解它的,所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需要这么多企业、行业上游、中游、下游包括供给端、需求端跟我们一起协力完成这个事情。

李总,您讲您是中医药企业,在中医药当中都是特别强调传统,广告都是《黄帝内经》记载,全部人工打造,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智能制造的身影吗?

李安平:我们这个行业智能制造是各行各业里面真正智能制造做得最透的,我是山西土老帽,我是一个农民王,给我们种植中药材的农户有将近30万户,我是比较牛的,因为我管的人很多。

我们注重中药材的智能制造,所有的中医专家都知道,他每天开处方,这个5g,那个10g,那个10g,有了智能化,处方怎么开,它长在哪里,哪里含量是最高的,中药材两个标准,一个是成分含量多,二是主要成分含量高。比说党参,有的党参里面的成分有140多种,有的党参有90多种,就说明140多种成分的党参就是好党参,有的党参里面最重要的成分是黄酮、多糖,它的含量有多高,怎么来研究全国好的党参,没有智能化怎么筛选?所以智能化对我们的产业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应用得也非常多,从选种子到种植,到管理,到仓储。有的中药材味道特别浓,我们叫溯源,在中国的溯源软件就是我们开发的,现在中医科学院、国家中药管理局的溯源就是我们,智能制造我们应用得很好,我们做得也还可以。

其实药品的生产往往质量不太好保证,往往不是老板的问题,是管理的问题,而是员工偷工减料造成的。有了智能制造,这个企业智能化设备就能产生,哪个智能化设备做不好?比如说中药提取的每一个时间、温度、密度等等,没有智能化是不好标准化的,有了智能化,我们产品的质量就可以标准。像我们有无人车间,没有人,我们药的车间已经没人了。

主持人:还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关灯工厂,灯关了一样工作。

李安平:对,就是关灯了一样工作。去年我看到无人车间,我在思考我们车间里面还有五个人,还有人,怎么样没有人质量也没问题。我们这个行业是要求很严的,国家叫GMP认证,工厂、生产都有认证,这个认证是很严的,因为每一个药都是两条命,一条患者的命,一条企业的命,就是智能化工厂,而我们应用得好,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起到了真正的保护作用,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有5个人的车间,原来是127个人,现在变成5个人了,这些人干什么了?你让员工下岗,心里面实在是不好受,你不让他下岗干什么呢?调整到实在没法调整了。所以,前年在中国医药产业大会上,我发言的主题是《我恨智能化》,但是谁也离不开智能化,没办法。员工每天抱着手机不放,现在手机比脚比手都重要,因为智能化了。我经常讲,员工不带手机就不来,难道上班就每天抱着手机看吗?不是,但是手机把我们缠死了。所以,智能化发展真好,但是我恨智能化,谢谢!

主持人:谢谢李总!有几个问题我还要追问一下,您那一百多个员工后来优化到哪儿去了?

李安平:经过培训以后下市场了,搞营销了。

主持人:实现产品更大的推广。

李安平:现在我们营销团队是3000多人,这种人特别懂产品、懂工艺、懂技术、懂质量,他去营销,他就是专家。

主持人:您说的后来是没有人了,但是您后面又说在上游端有30万农户在为您服务,这个过程的智能化是不是非常耗人力呢?要不然怎么实现服务这么多农户的效果体现呢?

李安平:这个智能化和人力是没有关系的,还是得有农户做中药材,因为有了智能化,质量保证了。比如说种子,一个党参的种子是山林间采集回来的野生的种子,然后再逐渐经过培育,再变成种苗,再变成药材。所以,农民的工作量没有下降,智能化使得质量有保障了。

主持人:通过整个系统的设计以及严格的管理和要求实现的,并不是投入完成的。

李安平:日本人做的产品非常非常精细,我们做的中药颗粒剂最低是10g一袋,最高是15g,日本最高的是3g,最少的是1g,为什么呢?他做得很精致。因为我们搞了智能化,我们的产品现在一样漂亮,一样精致了,所以智能化对每个产业都能重要。

主持人:谢谢李总为我们分享了中医药行业智能化很多非常新鲜的见闻,谢谢您!于总,咱们是一家电气化生产制造企业,我知道很多铁路线、高铁线都采用了咱们电气化的很多设备,在您的企业、行业里面智能化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于德翔:到明年特锐德是整20年,前10年就是制造,传统的、高端的供电设备的制造,后10年,从2014年到明年我们其实就是响应了今天论坛的主题,就是实现了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我记得当年2009年第一批上市的时候,我们28家企业,我代表这28家企业要在大会上发言,当时证监会一个领导在晚上很晚的时候把我叫过去,在我的发言稿上加了这么一句话,作为创业板的第一股,一定要扛好创业板的大旗,这个大旗如果一旦倒了,创业板就会很不吉利。这句话一直也影响了我。

前10年我们一直在高铁、新能源、电力设备上专注于做了一个纵向发展的专利,做了一个产品,做成了中国的第一、世界的第一,包括青藏铁路全线的供电设备都是我们做的。但是这个行业整个又比较窄,做到100亿已经做到头儿了,因为我们已经做了一个产品。既然有这句话做激励,我就想能否开启二次创业,如何选择和定位呢?2014年,我们想如何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我们找一个新赛道,如何能够推动从智能制造的数字化发展方向和这样的定位。

所以,当初我们就创办了特来电,面向于未来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发展。当初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未来大规模电动汽车甚至于不是电动汽车,可能是氢燃料,但是我们经过论证以后,进入到了这个赛道。这个赛道当中给我们巨大的考验是什么?过去做制造的,人才吃苦耐劳,加班加点,真正走向充电这个行业,发现不是一个简单的制造,是从智能制造到充电运营,到数据增值服务的网络体系,我们就没有这么多人才,没有人懂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电力电子,怎么办呢?我们就找到中国最强的几家企业,再找到中国最牛的人。

这个人找到了以后,并不是把这个人挖来就行,他必须带团队,带团队还不能来我这儿打工,还必须成立一个研究所和研究院,让团队占30%的股权。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把国网南瑞研究院里面的总工带了一百多人,艾默生带来了一百多人,包括浪潮带来了一百多人,我们共同组建了这样一个创新的团队。实际上用了十年的过程当中,真正智能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是思想和文化上的融合,如果融合不了未来的智能化,就是机械的东西和控制的东西、数据的东西如何不成一体化的话,你很难成功。所以,我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前后投了150多亿元,光在研发上投入了20多亿元,应该说我们到今年占了全国30%的市场,排名到第一位。同时我们创建了充电网的技术,也走到了全中国、全世界的前面。

所以,从这十年的历程来看,整个数字化的进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简单的团队、简单的人才或者是简单的组合就能成功的,确实构建了一个从智能制造到充电运营,到数据增值服务的巨大人才、团队、管理、技术、文化的生态,谢谢!

主持人:付总,科达自控在智能化制造方面目前是什么样的状态?

付国军:今天这个题目和科达自控非常贴切,科达自控就是专门为企业提供智能化升级改造提供产品和系统的,我们的产品就是工业智能化。

我从大学里当老师,一直教的是自动化,后来有自动化的因素,后来出来创业搞自动化,现在加入人工智能的技术叫工业智能化,我们也是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山西省只有六家,民营企业只有我们一家。

我是天天研究智能制造、智能化,所以我把智能制造归纳一下。智能制造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需求,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实际上有三个需求:

1、对传统的企业来说,实际上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这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大势所趋,不管是什么企业,我们服务的是煤炭企业,煤炭企业够土了,但是也得智能化,没有智能化以后安全保证不了,生产产量也保证不了,以后生存就有困难。目前我们的产品就是输出智能化产品和系统。

2、产品本身的智能化。有的企业是做装备的,智能装备像智能手机或者是网联汽车,或者是大型的挖掘机,原来是很简单的设备,现在逐渐加入智能化的成分,是产品的智能化。

3、服务的智能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些产品有些是某些企业产品量很大,但是服务以前基本上是售后服务,没有增值,以后产品量大,要保证产品在市场中有竞争力,服务一定要上去,服务上去但是产品又很大,耗资又很多,怎么办呢?成本也很高,我们要创办服务的体系,用智能化的方法来解决产品服务的问题。

我们这类企业,为别人提供智能化的企业,同时我们自己也有智能化的需求。比如说我们公司给煤矿、城市公共设施的企业供水供电,提供智能化系统、智能化产品,同时我们自己也搞了一套充电城市管理系统,我们主打社区充电(和于总的有区别),现在我们在全国已经有80多万个端口,服务400多万人,每个端口和每个人的充电需求我们要靠智能化来分析,来提高我的运营效果,降低我的运营成本。

同时我们还打造了一个365在线的服务体系,也就是说我们给煤矿做了智能化,如何正常地运行,煤矿本身的技术能力也比较弱,想正常运行,我们给他提供了一个365在线(现场和线上)的服务体系,解决了智能化后续的应用和真正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所以,我刚才看了一下这几个企业家,都是制造业企业,我们愿意跟制造业企业的老总们一起探讨,我们是一个服务型企业,赋能的企业,假如说你们有智能化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谢谢!

主持人:谢谢付总,你说大家都是智能化企业,唐总也在智能化领域里面深耕多年。我看资料你们在蜡烛领域做得是全球非常领先的,我不知道在这个行业里面,还有化妆品等等,智能化的程度是怎么样的?

唐风杰:于总非常有代表,于总总结了整个智能制造升级讲的关键逻辑非常对。我们是从1993年开始做新材料蜡烛和香氛类的产品,目前也是中国整个细分领域出口最大的企业。我们在1999年已经把智能制造升级转型写入了我们的发展战略,近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很多人力和财力。但是投入之后,大家很清楚智能制造升级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实现全自动化的流水作业,带来的就是高效率,也就是说在高效率的前提下,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这也是我们在智能制造终级转型的目标和目的。

但是在整个转型的过程中是很痛苦的,不是那么简单你说转型就转型,而且很多工程都是一把手工程,特别是在整个转型的链条当中,包括人机合一,所有员工和机器一定要合一。供应链系统和生产系统必须要吻合,能够合一。生产和智慧物流要合一。生产物流和客户也要合一。也就是说整个链条相当于一个木桶,木桶的高度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你的水平面停留在最短的那块板的水平,你上面做的都是无效的。

所以,我们企业也是遇到了这样的一些困难,我们第一时间把最短的板作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来提升,我们遇到了两个最大的因素就是人员,人员在全自动化的过程中仍然有部分人员在现场,他们的培训就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在整个流程当中,他们所做的所有都和原来手工、半自动有非常大的区别,耗了很大的时间。第二,我们的上游供应链基本都是个体户,不管是玻璃、陶瓷、标签、包装的供应商,都是以个体出身,大的企业不多,让他们来改变又是一个重点。所以,在这两方面对我们的耗时耗力非常大。

这几年通过努力,目前我们实现了两条全自动流水线,我们全链在做,包括我们在供应端、生产端加了一个环节,为了和流水线做匹配。我们的智能物流通过在特色阶段通过机器人来操作,人在总控室控制整个物流从进、入、囤、出整个环节,但是确确实实很艰难,需要一个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的智能制造立足了,这是我们做企业必然要走的路。我们通过全自动化、高标准、高效率、降低成本,也能够在全球的市场有一个更加稳固、更加坚实的动力。

主持人:谢谢,您讲得非常全面,把我后面好几个问题都剧透出来了。我很好奇,刚才李总面临了智能化改造了以后员工有可能出现富余的情况,在您这儿有这个问题吗?

唐风杰:同样有,我们还好,实际人员是这样的,通过智能转型改造,虽然是把整个人员在全自动流水线降低了一部分,现在整个劳务市场人员也更加细分化了,接下来的人有可能就到了他应该去的企业,还有一部分留下来进入到我们上端供应链中间我们建的体系下来,但是仍然有一些淘汰的。

主持人:秦东总,我看您是处于民爆行业的,我觉得您可能是搞智能化改造最有意义的,因为把一些危险的元素远离人了,我不知道对不对,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跟我们分享一下。

秦东:主持人说得非常对,我们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也是一个高管制的行业,叫凭照经营。这么多年来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近20年行业技术的更新换代,行业自动化、智能化的提升其实发展变化是非常大的。这期间主要是在工信部的指导意见推动下进行的,工信部提要求,标准线是什么情况,人数不能多于多少,能达到就继续生产,达不到就淘汰。

这么多年咱们行业我大概总结了一下,我感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人机隔离,在上个世纪的80、90年代,主要解决的就是刚才主持人说的安全问题。咱们这个行业通过人机隔离以后,再加上定源、定量管理,安全性大大提高,人员的伤亡整个全国事故率大大降低。

2、过去10年、20年一直在做的,就是自动化、少人化的过程,发展到现在十四五期间,基本上行业包括我们单条炸药生产线不超过5个人,单条雷管的生产线不超过3个人,在制造业里面也算是自动化程度是比较高的。

主持人:过去多少人?

秦东:过去一个车间最少50个人,像半成品的基础雷管最少50个人,成品可能有将近100人,都比较多。

3、将来的发展规划,也就是十五五工信部规划,包括今年10月26日在重庆的会议,也是提前做了剧透,要求又是一个无人化工厂。

我们现在也上市了,壶化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有五六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引进数码电子雷管自动生产线,第一条胶状乳化炸药生产线,全国第一条高强度导管生产线,全国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高精度沿气体生产线。

这么多年我们的经验总结,其实刚才付总和几位老总都提到,是生产效率大大的提高,各位老总没提到但是我们这个行业很重视的就是安全的提高。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智能化制造和传统企业的升级改造,我觉得核心还是效率的提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提升,但是我觉得核心一定是效率的提升。有这么一句话,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有50%的利润率,那么就一定有人冒险去做,如果它有100%甚至200%的利润,那就有人会不顾一切去做。

我们数码电子雷管的自动化生产线改造是2021年改造的,当时在全国同行业每条单线的生产产能只有几百万发,最大的不超一千万发的情况下,前年这条线建成以后单线产能就达到了2500万发,全线操作人数不超过3个人,这种对企业的提升是非常巨大的。

主持人:我们的目的还是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整个行业的效率水平,不是为了追求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刚才唐总已经谈到了一些,其他老总讲得少,从张航总开始讲讲,我们企业在推动智能化制造当中我们最大的难题在哪里,您觉得遇到的难题是什么,资金来源、人才供给还是生态圈的打造,我们未来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张航:我们在智能化升级方面遇到最大难点就是大家思想的解放。像刚才各位老总分享的,很多基础工人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会给大家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或者是给个人产生一些影响,在这方面是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

主持人:智能化设备来了,他应该更轻松啊。

张航:但是人员会有变化。

主持人:这是几位老总共同遇到的问题。

张航:这个工作任重道远,从基础的普及教育开始,急不得,也不能一蹴而就,慢慢来。但未来我们一定是要智能化升级,坚定不移地前进,但是我们认为是要由简入繁,像刚才那位老总说的不能是为了智能化而打造智能化,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升级,一步一步进行。

主持人:同时企业更多的配套,比如说对于一些员工的技能培养、心理建设,未来更广大的领域为他们开拓,我觉得这些都需要提前未雨绸缪去做。

张航: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配合。

主持人:这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刚才唐总也说得非常好,上下游产业链我们一起结合起来,有些员工能够向其他的领域去转移,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出处,因为都是经过常年工作的熟练老手,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产业链上的好员工,谢谢!

李安平总,您刚才讲了中医药行业智能制造了以后对我们的提升很大,但是讲得风轻云淡,有没有遇上什么难的事情,也给我们分享一下。

李安平:难的事情肯定有,就是成本提高了,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增长率是6%,一个企业做得再好,智能化产能就会增加几倍,设备投入了,成本加大了,导致生产成本加大,智能化的标准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主持人:您现在是怎么样面对这个问题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把时间拉长,眼光维度看高,有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您现在看到摊薄的趋势了吗?

李安平:我们行业比较难,我们研发一个产品要花15年左右的时间,有新的产品也不太可能,所以难度很大。我们内部的企业比较多,有八个药厂,我们进行剂型整合,比如说都是片剂、胶囊、颗粒,我们把片剂的整合到一个企业,产能就加大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是效果不太好,也没办法。

主持人:听起来是蛮大的问题。

李安平:不管哪一个领域,不管哪一个发展好,智能化也好、数字化也好,都是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就应该大力发展,弊大于利就应该慢慢发展,所以我们是利大于弊。

主持人:你要坚持走下去?

李安平:对。

主持人:对于咱们行业和企业来说,我相信这种智能化制造的状态还在进行时,未来还要去投入、研发,还会有新的领域,您怎么样再去解决现在看起来投入过大的问题呢?

李安平:我们叫剂型整合,只要逐渐走,速度加快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主持人:还是我们说的问题导向,有问题我们去面对它。

李安平:我们企业产能大了,这样就解决了。

主持人:智能制造是全行业、全社会的话题,甚至不同领域企业共同协作,有可能能把智能化的成本摊薄。

李安平:对。

主持人:谢谢!李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未来的很好的思路,于总您遇到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于德翔:其实智能制造对传统制造说得好听叫升级,说得不好听就是一种破坏,其实这种破坏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应该来自于内部,这种破坏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内生式的创新。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最大的挑战就是内部的团队有没有创新的基因和勇气。

所以,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创新战略,并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了什么,市场就一定需要什么,我们是利用团队的前瞻性对未来产业和技术上的把控,引领行业上的发展。所以,只有了这样一个定位,才能把自己从一个传统的制造业拓出来,面向一个未来的新行业、新产业,找到一个新路径和新发展。当然这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持续在创新,在自我革命方面一直尝试做了十年,但是今天来看我们已经收到了甜头,感觉到我们在技术上、行业引领上让我们走到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前面,包括我们充电网的技术,不管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奔驰、大众、宝马,从去年开始都转到我们充电网的技术布线上。所以,智能制造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走成功的话那就是一个新的革命。

主持人:但是之前孕育、坚守,甚至自我否定、自我质疑的过程是非常难受的。

于德翔:非常难受。

主持人:让我想起了,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很多发明都是这样,Windows、鼠标、智能手机屏,以前都没有,说是有消费者需求吗?不可能,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但是这种创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于改变了人类社会,是非常有价值的,谢谢您这样的坚守,我想对于每个企业家来说也是企业家精神一个重要的体现。付总,讲讲您遇到的难事吧。

付国军:智能制造我们一直从事服务行业,尽管我们叫智能矿山,也是工信部归到的智能制造领域。前几年遇到的问题就是客户不理解,客户感觉上了这个东西没用,第一效率没有提高,第二也解决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这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这些问题逐渐逐渐解决了,尤其是国家的政策在引导,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我们对客户真正的需求,我们的技术很难跟上客户的期望值,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

煤矿特殊行业,没有像工厂里面的重复性劳动,都是个性化,所以需要智能化。但是我们的产品应用到我们的系统里面,智能化水平目前还达不到人的智能化水平,所以完全替代人目前还有困难。所以,我们下一步目标就是不断地提升我们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使它真正能把人从最恶劣的环境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实际上有很大难度,我们招人难,待遇也很高,高水平的人又不愿意下井,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些瓶颈和困境。

主持人:您有点儿恐慌的意思,但是我想这也是未来我们获得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来源。

付国军:但是这个方向我们是坚信的,因为我们就是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会普及到所有的行业,为所有的行业服务,所以它的市场空间无限大。所以,我们对我们的产品和我们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

秦东:我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对于大多数传统企业来说,包括我们也遇到过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应该是转型的方向和信心,也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企业找准了、找对了方向,自然也就有信心了。

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在自动化改造的过程中,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它的效率和产能反而越低,这个可能和李总说得不谋而合。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刚才付总说的智慧矿山,也是现在我们国家和山西省大力推进的事情,在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政策下,很多互联网和高科技的巨头涌入这个行业,现在在智慧矿山的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高大上的行业并不懂煤矿,特别是煤矿的开采和煤矿工人实际的操作,就出现了很多应用环节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也在做智慧矿山,随后我可以和付总深入交流一下。

就我们自己的经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认为企业工厂智能化改造一定要有本行业、本企业懂技术、懂生产特别熟悉生产的专家来进行主导,再配合一些设备厂家和互联网公司做,又提到我们的生产线,包括数码电子雷管和胶状乳化炸药生产线,都是根据我们多年的生产经验,我们提出我们的理念和方法,设备厂商来帮我们做和实现。

所以,回到刚才主持人的问题,现在智能化改造或者是传统企业的转型发展可能也是比较迫切,但是我觉得作为我们企业来讲,大家不用焦虑,保持冷静,也不能盲目跟风,最重要的是先找准方向,循序渐进,自然而然企业会有发展。

主持人:像今天这样的交流和互动、互相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行业之间、跨界交流之间往往能够碰撞出火花,甚至能够产生出一些合作的化学效应出来,我想这也是今天高峰会这样活动的重要目的所在。

唐风杰:刚才讲转型,确确实实是企业自身的能量来决定你转型的方法,我刚才讲是员工在转型过程当中包括人机合一,实际我要说难点,员工是一个方面,但是说出来各位领导也不要见怪。要真正实现转型,作为企业的指挥者和企业的管理团队,首先要有认知,首先要转变,如果管理或者是指挥者不改变,管理者不改变,难度会更大。

主持人:谢谢您!谢谢台上所有的嘉宾,谢谢各位!感谢台上的嘉宾为我们呈现了本场圆桌对话,下面我们迅速进入到第三场分论坛新质生产力分论坛的讨论当中。(以上文字为现场速记,仅供参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