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2年 史诗级利好降临!楼市信仰 变了

时隔12年 史诗级利好降临!楼市信仰 变了
2022年11月29日 20:08 叶檀财经

文/顾天杰

多重大礼包 落地

11月28日,证监会放出一波地产超级利好。

具体涉及5个方面:

1.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

2.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

3.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市场上市政策

4.进一步发挥REITs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

5.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

短短几个月之内,地产“三支箭”陆续落地,国家对房地产支持力度不断上升。

实际上,2016年以来房企就再也没有成功借壳上市过,这次恢复房企重组上市,有利于地产开发企业盘活存量资产。

同时,房企新募集的资金可用于补充现金流、还债,大大减轻当前运营压力。

金融机构与房企合作推进股权私募,有助于保交楼的落地。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新国十条”通知,要求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开发商,证监会暂停批准上市、再融资和资产重组。

时隔12年,房企身上的再融资紧箍咒,终于解除了。

它的最大优势在于,不会直接增加房企的负债规模,同时为房企融资提供多样化渠道。

证监会出手,A股房地产板块再次狂欢,上演涨停潮。

来源:第一创业证券

几天之前,央行降准礼包刚刚落地。

11月25日央行宣布,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

官方定调说,这次降准有三大目的:

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

二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

三是促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

2022年,楼市和房地产企业,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受到过如此多的呵护。

毕竟之前政策和利好的传闻很多,真正能够落地的不多。

有了央行的带头,国有六大行终于集体下场。

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六大银行已经和17家房企展开合作,提供意向融资12750亿元。

从融资金额来看,工行排名第一,其次是邮储的2800亿,中行2200亿,交行1200亿,农行和建行暂未披露金额。

当下楼市的低迷,肉眼可见。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为-8.8%,低于1-9月的-8.0%,继续刷新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累计增速。

10月开发投资同比为-16.0%,仅略好于2020年2月的-16.3%,为历史次低水平。

销售楼盘和投资造房同步萎缩。

2022年10月单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为-23.2%,弱于上月的-16.2%;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为-23.7%,弱于上月的-14.2%。

我们之前写过外资抄底中国楼市:

外资抄底的逻辑很直白:

它们大部分盯上的是一二线城市优质的商业、写字楼、住房租赁项目,能够稳定持续长期提供现金流。

和外资集团风格最像的港资房企,也加入了抄底的队伍。

比如太古地产。

2022年3月太古在西安摘地打造第四座太古里项目,预计投资70亿。

2022年8月太古与深圳福田区签署合作协议,9月又携手陆家嘴集团,参与开发上海前滩的21号地块。

内地房企的特点是三高: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

港资房企的特点是三低:低杠杆、低负债、慢周转。

典型港资房企2021年的资产净负债率为:

瑞安地产:低于30%

九龙仓:低于30%

恒基兆业:低于25%

嘉里建设:低于20%

新鸿基:低于20%

香港置地:18%

太古地产:低于5%

港资房企毕竟经历过香港最疯狂的时期,知道什么叫做周期的力量,于是更注重财务稳健,低杠杆低负债运行企业。

港资房企做出了示范,内地房企也将回归,深耕本地市场,与国际评级机构说再见。

一切为了更好地活下去。

海外评级 撤了

海外融资曾经是国内TOP50房企最喜欢的融资手段。

然而从2021下半年开始,国际主流评级机构,撤销了70家开发商的评级。

为什么短短两年间,开发商和评级机构的关系就变成了纯路人?

在这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国际评级机构的运作方式。

简单来说,它既可以当裁判,又可以下场当运动员。

《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汤马斯·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

“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评级机构。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评级机构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依赖美元、美债发展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在发债融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评级机构。

世界三大主要评级公司分别是:标普、穆迪、惠誉。

标普侧重于企业评级方面,穆迪侧重于机构融资方面,而惠誉则更侧重于金融机构的评级。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评判的标准是可以随意更改的。

2007年次贷危机前,三大机构对于投行的评级非常高,然而后来危机爆发,大部分公司消失于无形,投资者血本无归,评级机构却安然无事。

2010年欧债危机期间,三大机构迅速下调了出险国家的信用评级,哪怕之前欧洲四国几乎都在最高评级水平。

所以本质上评级机构是美国间接掌握全球金融话语权的重要工具。

中国房企在出海发债的关键时期,借助评级机构获得融资。在楼市震荡期选择主动解绑,是最合适的选择。

10月24日,复星国际在其官网声明,已于2022年10月12日正式通知穆迪,终止与其就评级服务的商业合作,并从当日起停止向其提供相关信息。

在这之前,穆迪已经连续多次下调复兴国际的评级。

这种反复偷袭,国内房企已经吃过好几次亏了。

2021年10月,有29家房企在一个月之内遭穆迪光速下调评级。

10月18 、19日两天,穆迪集中下调20家房企评级,富力地产、佳兆业、禹洲集团、建业地产、阳光城等房企均在列。

穆迪开了个头,其余两家机构也开始频繁下调内地房企评级。

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无论资产质量好坏,无论未来前景,无差别式攻击。

它们给出的理由看似非常正确:

在中国告别房地产依赖,消化房地产泡沫、降低房地产杠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债务违约、企业债务风险爆发,甚至一些大的企业走向破产重整的境地。

实际上这会变成外国资本收购中国房企的导火索,连带着把很多优质房企拖下水。

国内房企决定反击,一句话总结就是:

你降评级,我就不和你玩儿了。

大批房企纷纷主动撤销评级,和三大评级机构解约。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很多主动放弃国际评级的房企,处于出险或者躺平状态,如果遭受下降评级的打击,很容易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二次伤害。

二是大部分内地房企出现了现金流危机,维持评级需要缴纳很多费用,不如主动放弃。

三大机构每家的年费在8到10万美元不等,如果算上发债,一年的固定支出轻松达到百万美元。

据100家典型房企融资数据,2021年第四季度房企的境外发债仅为130亿,同比下滑84%,环比下滑77%。

开发商融资由外转内,是必然趋势。

所以最近大家看到市场上各种融资利好、保交楼措施都在加速落地了。

迷信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大而不倒的神话落幕,行业的信仰变成了稳健。

2015年,楼市曾经经历连续下滑,相关产业产能过剩,监管提出去库存策略,大约两年后楼市逐步回暖。

接下来的问题是:

开发商回归稳健,央行出台政策,证监会助攻,楼市逐渐触底,信心和回暖何时到来?

希望这一次,不用再等两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