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富国于洋的投资心得:对未来定价权有深度认知,才能在底部去买股票

细品富国于洋的投资心得:对未来定价权有深度认知,才能在底部去买股票
2023年03月07日 15:02 资识

最近和多位医药投资人交流的时候,突然想到被基民们亲切称为“懂药帝”的富国于洋。

于洋是医药研究出身,管理过多只医药主题基金,并取得了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优秀战绩,回头看,不管在富国还是钦沐,其业绩都不可谓不优秀。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年3月3日

其实于洋的厉害之处不只在医药,他很早就在扩充自己的能力圈,在制造、金融、白酒、电子、军工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但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于洋还保持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在医药投资上的成果与造诣。

另外,于洋是业内少有的先跳到私募后又跳回公募的投资人,看似在来回横跳,但其中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在的。

从深耕医药到布局全市场是一种选择,从公募到私募是一次选择,再回到老东家也是一次选择,每一次抉择都让于洋对投资的理解变得愈加深刻通透。

今年是于洋担任基金经理的第六个年头,我们对他的理解也更具象更全面了。一起来看。

从“公奔私”到“私奔公”

于洋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制药专业,硕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研所,是典型的科班出身。

于洋的职业经历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研究员时期,从2011年到2015年,于洋先后在第一创业证券、华创证券以及安信证券等担任医药行业分析师;201511月,于洋以安信医药首席的身份加入富国基金,担任高级行业研究员。

在富国做研究期间,于洋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挖掘到了多只医药优质个股并荐股成功,被多位基金经理重仓

第二阶段是从2017年10月开始,于洋正式出任基金经理,富国新动力是他管理的第一只基金,随后几年中又陆陆续续接管或成立了4只基金。

于洋“出道即巅峰”,富国精准医疗以29.53%的区间回报登顶2018年偏股基金的半年度冠军,富国新动力以6.89%的收益夺得2018年主动权益产品业绩第一名,可以说是一战成名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5日离职那天,富国新动力、精准医疗、医疗保健行业在同类型基金中排名第一,生物医药科技排在前5%左右,医药成长30因管理还不到两个月,所以业绩还没有体现出来。

在富国第一段这不到四年的管理生涯中,于洋无疑拿到了高分。

第三阶段就是于洋在2020年6月底与柳士威共同创办钦沐资产,并担任投资总监,在私募的一年半期间,业绩表现依旧稳定,表现最好的钦沐创新成长的业绩更是“一年翻一倍”。

离别之际,于洋发布了一份给持有人的信,提到他离职的原因是,个人投资风格在未来一段时间还是较难适应私募的绝对收益目标,另外创立私募在运营方面事务占据了自己不少精力,无法专注于单纯的投资工作

第四阶段就是2021年底于洋再度回归公募,并携手老东家富国基金再续前缘,接管富国新动力,有点“重新再出发”的意思了。

目前于洋在管两只基金,分别为富国新动力和富国阿尔法两年持有,总规模为63.81亿。

投资风格明晰且自洽

于洋的投资风格也可以概括为四个特点:擅长择时、注重个股挖掘、倾向左侧布局,以及做全市场投资。

首先,于洋会做择时,机会来临时敢重仓买入,谨慎看空时也会大幅减仓。且从结果看,于洋择时的能力还是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

比如于洋在2018年二季度大幅减仓医药,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三季度长生生物假疫苗事件以及四季度带量采购给整个板块带来的影响,随后在2019年一季度又加满仓位,吃到了一波反弹的红利。

再比如2020年6月,医药板块涨到了一个新的高点,除了于洋觉得在公募研究个股的时间很少,同时还会被相对排名裹挟,不得已要做一些有违常识的决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药特别贵,觉得没法儿做了,买的公司估值他都不接受,所以决定要走。

的确,于洋离职后,医药从单边上涨变为高位震荡,再到后来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的这波大回调。而加入私募后,于洋对医药的参与度也不高,所以躲过了这波冲击。

其次,于洋非常注重个股挖掘,他把自己取得的大部分超额收益都归功于此。

比较有代表性的像,他先于全市场挖掘到疫苗股;在康泰生物、智飞生物、金域医学、兴齐眼药、同仁堂、健帆生物等多只医药股上吃到了几倍收益;后来又突破自己的能力圈,在亿纬锂能、三七互娱、宝信软件等牛股上赚取了不错的收益。

另外在私募的优异业绩也侧面反映出他较强的挖票能力。

然后,于洋的投资风格比较偏左侧,这与他深入研究个股的能力相辅相成,因为正是基于他对于个股研究得非常深,他才敢于提前左侧布局,同时胜率不低。

于洋曾说过,“做资产配置很难,尤其是医药板块,超额收益很大部分会来自对于公司深度研究后,对未来定价权有深度认知,能够在底部去买股票。”

左侧布局仿佛成了于洋的一种投资习惯,去年三季度他把片仔癀、爱尔眼科买到前十大重仓,四季度又把金域医学、吉林敖东买到前十大,从医药最近的这波触底回升来看,于洋又一次踩对了时机。

最后,于洋已经从最早的医药基金经理进化为现在的全市场基金经理,基金风格也从“窄基”变成了“宽基”。

可能是于洋最早重仓了很多医药,同时在医药领域投资做到了行业顶尖水平,所以大家对他的印象一直是他是一位医药赛道型基金经理。

但于洋并不喜欢这么被定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他也不该这么被定义,因为富国新动力本身就是一只全市场基,虽然他2018年刚开始管理基金的时候重仓了医药,但持仓占比后来很快就降了下来,板块分布较为分散。

在一次采访中于洋强调:“不只是医药股,其实我更擅长和感兴趣的是成长股。从管基金的角度来说,我喜欢医药、消费、TMT这几个行业,我喜欢爆发力强一点的几个行业。”

同时重回富国的于洋接手的也是富国新动力,而不是纯正的医药行业基金,目前新动力的持仓中涉及多个行业。

从医药到全市场,持仓变动不会说谎

聚焦于洋的持仓变化,不管是早期的“药王”还是现在的“全才”,看看他都做了哪些动作。

刚上任不久的于洋,在2018年年中的时候,组合医药生物持仓占比高达82%,随着疫苗股被长生生物暴雷带崩,他才意识到组合均衡的重要性。

2018年底医药生物占比为61.64%,2019年中下降到49.8%,2019年底进一步降到28.85%,之后就一直维持在20-40%之间。

2019年一季度,于洋首次重仓了贵州茅台,并连续两个季度将其买到第一大,在2020年的投资占比也稳居前十。

同年,我们也在持仓中看到多只金融股的身影,包括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宁波银行、招商银行,还有少量的航空股、游戏股、房地产股等等。

所以于洋的“破圈”行动并不晚,从结果上看,他在合适的时间点成功拓宽了自己的能力圈。

2020年中到2021年底,在于洋离开的这一年半时间里,富国新动力的业绩也不差,业绩回报远超沪深300

但持仓的个股却不符合于洋一贯的风格,于是在他接手后做了一些调整和变化,像宁德时代、宏发股份、韦尔股份、阳光电源、恩捷股份等重仓股,在2022年二季度末就被全部清仓完毕

与此同时贵州茅台被大幅加仓,同时于洋还买了博腾股份、爱尔眼科、比亚迪、海康威视、万华化学、爱美客等“新面孔”。

富国新动力最新季报显示,于洋对医药股的偏爱有增无减,去年四季度大幅买入片仔癀、爱尔眼科,且加仓幅度都在30%以上,前十大医药个股总占比接近4成,略有增加。

在去年于洋持仓的医药股中,除了片仔癀和爱尔眼科,其他医药股包括药明康德、金域医学、红日药业、卫宁健康、羚锐制药、华东医药、博腾股份、爱美客、昭衍新药、吉林敖东、健民集团等等。

另外,他还买了一些军工股,例如航发动力、中航沈飞等,资产配置上更为分散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年12月31日

富国新动力2022年的年度收益为-13.97%,绝对收益一般,同时也没有太多超额收益

虽然从业绩表现上好像没有了当年的锋利,但毕竟回归公募才一年零几个月,经历的还是“非常险恶”的2022年,所以“凤还巢”后的于洋还是不是当年的于洋,观察期限需要拉得再长再久一些。

季报观点合集

于洋最近的公开采访或者交流并不多,但我们看到他去年在富国新动力季报中表达的观点都还是非常值得揣摩的,所以我们罗列出来以便大家参考或验证:

1、(2022年一季度)报告期内,市场波动较大,主要指数均下跌。客观的说,经历过去3年的上涨,绝大多数的股票透支了未来3-5年的市值空间,叠加疫情等负面因素,市场出现的跌幅在可预期可接受的范围内。在应对上,本基金坚持一贯的风格,但是在仓位上做了适度的控制。

展望未来,我们应该更加乐观,逐步加仓有未来的优质企业。

2、(2022年二季度)报告期内,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及稳增长政策的落地,市场出现修复性行情。遗憾的是在市场底部位置,没有把仓位加到理想水平。

展望未来,绝大多数的股票依然没有解决空间的问题,需要做更细致的挖掘,耐心寻找更多处于成长曲线早期的品种。在方向上,我们对市场持乐观态度,在幅度上,我们预期相对保守。

3、(2022年三季度)报告期内,国际关系、疫情影响给市场对企业的长期价值判断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市场对负面因素的定价相对非常充分,当前位置可能是比较好的买入时机。投资方向上,我们可能需要过滤掉过去几年反映比较充分的板块。

4、(2022年四季度)报告期内,负面因素正在消退或者充分定价,2023年的主旋律应该是修复和发展。

对于2023年我们保持积极乐观,但是在没有新的产业趋势的背景下,想获得显著超额也并不容易,我们更多配置了需求更为刚性的医药。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排版:慧羊羊责编:艾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