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巴菲特自己称为“金融灾难”的一笔投资,“好骑师”也难驾驭“坏生意”……

被巴菲特自己称为“金融灾难”的一笔投资,“好骑师”也难驾驭“坏生意”……
2023年06月28日 15:00 资识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

但智者千虑,难免有一失,实际上,巴菲特就曾多次反省自己投资中的那些的错误。

1993年,巴菲特以换股方式收购德克斯特鞋业(Dexter Shoe)。

当时巴菲特对这家公司充满信心,公开赞誉它是一颗“商业明珠”,是他职业生涯中见过的管理得最好的公司之一。

然而,在此后的几年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德克斯特面临进口低价鞋的竞争,利润下滑,拖累了伯克希尔的整个鞋业。

最终,2001年,它被并入伯克希尔的布朗鞋业。

雪上加霜的是,巴菲特在买入时,选择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6%的股票支付而非现金,相当于花费一家出色企业的股票换取了另一家失败公司的股票。

其实当初买入这家公司时,巴菲特很有信心,尤其看好其管理层。创始人哈罗德·阿尔方德也是一个传奇企业家。

即便最终这笔投资被认为失败,巴菲特也不认为是管理层的问题,而是生意本身。

巴菲特将其称为自己做的最糟糕的交易,但从不回避自己可能犯更多错误的事实,他曾在股东信中开玩笑地引用一段鲍勃·迪伦歌词,来解释这种事情——“从不想跟一个丑女人上床,但当我确信好几次醒来,身边躺的就是

而芒格则对此事在股东会上淡淡补充:“这表明,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建立避免错误的系统,即使你很努力的保持在你的能力范围内,你仍然会犯错误我想我可以自信地保证,这不会是我们最后一次犯错

巴菲特对于鞋业的投资

巴菲特对于鞋业的投资,始于1991年买下布朗鞋业。这是北美地区一个生产工作鞋与工作靴的品牌,拥有非凡的销售毛利与资产报酬。

次年,布朗鞋业买下Lowell 鞋业,一家专门制造护士专用鞋的公司。

因为这两家鞋业公司那几年的表现超出了巴菲特的预期,1993年,他决定买下缅因州的德克斯特鞋业,一家专门制造高级男女鞋的品牌。

而巴菲特与德克斯特的结缘,也与布朗鞋业有关。

德克斯特当时的总裁彼得·伦德(Peter Lunder)回忆称,自己正是通过梅尔维尔鞋业的董事长兼总裁弗兰克·鲁尼(Frank Rooney)认识巴菲特的。

弗兰克在 1978 年曾试图收购德克斯特。当时彼得和他的叔叔,也就是德克斯特董事长哈罗德·阿尔方德(Harold Alfond)都参加了会议,但交流后两人最终觉得,自己的公司还很年轻,还有很多未完的事情要去做,所以不能卖出去。

最终他们没有同意对方的收购建议,而是继续保持独立。

然而对方并没有放弃,此后多次找他们洽谈收购的事情,包括也有其他人想收购他们,但每次叔侄两人都敷衍了过去,并没有卖出。

一直到1992年,弗兰克的岳父,也就是布朗鞋业的董事长——雷·W·赫弗南 (Ray W. Heffernan)去世,他的家人把布朗鞋业卖给了伯克希尔,弗兰克由此与巴菲特结缘。

此后,巴菲特通过弗兰克联系了德克斯特,提出了收购要求。

最初的洽谈不是很成功,因为彼得和哈罗德都不想要现金,他们只对股票感兴趣。

直到1993年,巴菲特和弗兰克再次找到他们,双方经过了四个小时的会议,最终达成一致,用伯克希尔的股票来换取德克斯特。

1993 年,79 岁的哈罗德·阿尔方德将德克斯特卖给了沃伦·巴菲特,换取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

事后来看,他们选择要伯克希尔股票的这一想法,相当聪明,而这笔交易也让巴菲特和他们结缘,很多年后,在彼得办公室的墙上,都还一直挂着巴菲特的题字照片。

德克斯特的管理层

实际上,巴菲特在买入布朗鞋业时就已经知道,鞋子这个行业竞争相当激烈,美国本土制鞋业难以与国外进口的低价产品竞争。

他说:“在全美一年 10 亿双的采购量中,大约有 85%是从国外进口,而产业中大部分的制造工厂表现都乏善可陈。”

“由于款式与型号繁多导致库存压力相当重,同时收入还都是大笔的应收账款。”

但巴菲特看中了布朗鞋业的管理层和它的创始人。

针对布朗鞋业,他说:“在这样的环境底下,只有像弗兰克这样优秀的经理人再加上赫弗南先生所建立这样的事业才有可能生存。”

在买入布朗鞋业后,巴菲特把弗兰克叫来管理公司。

同样的,买入德克斯特,同样是巴菲特对于哈罗德·阿尔方德的押注。他认为布朗鞋业与德克斯特都有能力对抗外来入侵者。

而在巅峰时期的那几年,德克斯特确实表现出色,创始人哈罗德也是一个传奇人物。

1914 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他刚好成年。哈罗德没有上过大学,高中毕业的他,就跟随父亲在缅因州从事制鞋业务。

最开始,他在制鞋工厂做工,时薪25美分。1956年,他用一万美元创立了德克斯特。两年后,他的侄子彼得·伦德(Peter Lunder)加入。

从此两人建立起了年产 750 万双鞋子的企业。他们的大部分鞋子都在缅因州生产,其余的则在波多黎各。

1971 年,德克斯特在缅因州斯科希甘的工厂率先开设工厂直销店,该公司成为全国首批零售自己产品的制造商之一。

最终,德克斯特将这种模式扩展到全国 80 多家直销店。在鼎盛时期,他们雇佣了 4,000 多名员工,年销售额超过 2.5 亿美元。

巴菲尔评价德克斯特,说它拥有悠久的盈利历史、经久不衰的特许经营权和卓越的管理。

哈罗德和彼得当时也表示,合并对两家公司都有好处。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熟悉制鞋业,并认同我们专注于长期目标的管理理念,”他们说。

在买入德克斯特后,一如巴菲特以往的操作,没有更换管理层。

在那年的股东信中,巴菲特对德克斯特给予了极高的赞赏——“这次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德克斯特并不需要改造,德克斯特是查理跟我在职业生涯中,所见过最好的公司之一。”

他还补充道,用伯克希尔股票来支付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从“最好的公司”到“最糟糕的交易”

巴菲特对于德克斯特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但这笔投资的后续并不美好。

此后几年,果然按照巴菲特一开始的判断,美国制鞋业受到海外进口低价产品的竞争,难以为继,业绩也连连下滑。

这里面很大一部分竞品,其实就是来自中国的低价产品。

而管理层似乎也不能扭转这种趋势,巴菲特在1999年的股东信中终于承认了这一问题:

我们旗下的制造、零售与服务业的表现几乎接近完美,德克斯特鞋业除外,不过该公司的问题不在于经营管理。

就工作上的经验、活力与认真而言,德克斯特与其它子公司优秀的经理人毫无二致。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制造据点位于美国本土,缺乏竞争优势。

总计 1999 年,在美国 13 亿双的鞋子消耗量中,93%来自于进口,廉价的劳工成本是主要的关键因素。”

面对这一问题,巴菲特的对策是从海外寻找潜在的代工,但这并未解决问题。

“我在 1993 年斥资买下德克斯特根本是个错误,更惨的是当时我还是用伯克希尔

股份换来的。”巴菲特在 2000 年的信中承认。

当然,巴菲特依然认可公司的管理层,赞赏他们称:“于公于私我们制鞋事业的经理人都称得上是一流的,他们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工作,即便他们早已不必为了五斗米而折腰,为此我衷心地佩服并感谢他们。”

到了2001年,伯克希尔的制鞋事业营运税前损失高达 4,620 万美元,尽管布朗鞋业仍有获利,依然无法扭转整体的亏损。

制图:

聪明投资者

巴菲特寄希望于布朗鞋业的管理者来扭转德克斯特的困局,将德克斯特并入了布朗鞋业。

至此,哈罗德·阿尔方德也离开了他一手创立的公司,专心致力于慈善事业了。

并入后的次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伯克希尔鞋类利润回升至2,400 万美元,较 2001 年的亏损,大幅改善了 7,000 万美元。

而巴菲特则表示德克斯特的营运已回归正轨,尽管解决问题耗费了不少成本。

可惜这种复苏却没能持续。

至此,德克斯特的故事已经结束得差不多了,但巴菲特在此后的生涯里多次提及这家公司。

2007 年致股东的信中,他再次哀叹自己的错误:

“德克斯特公司是 1993 年我用价值 4.33 亿美元的 25203 股伯克希尔的 A 股股票,买下的制鞋公司。在随后几年里,不但我自认为的持续竞争优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这只是个开始:由于用的是伯克希尔的股票,我将这个错误放大很多。”

说到底,我就是放弃一份,现在的价值是 2200 亿美元,出色的生意的 1.6%,买回了一项毫无价值的生意。到此为止,德克斯特是我做的最糟糕的交易。”

2014年,巴菲特在信中称这笔投资是一场金融灾难,应该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占有一席之地。

最大的赢家——阿尔方德家族

虽然这笔收购被巴菲特本人称为他做过的最糟糕的交易,但阿尔方德家族却在这笔投资中大赚特赚,因为他们拿到了伯克希尔的股票,成为了这笔交易的最大赢家。

实际上,这也成为很多卖身给伯克希尔企业的选择,他们更倾向于拥有伯克希尔的股票。

在伯克希尔收购后,哈罗德·阿尔方德一直管理德克斯特,直到它在2001 年被并入布朗鞋业。

哈罗德·阿尔方德慷慨地捐出了他的财富,通过他自己的私人基金会,他一直在支持当地的慈善事业。

很长一段时间内,阿尔方德家族都没有卖出一股伯克希尔的股票,而伯克希尔不断上涨的股价,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更多财富,也为他们的慈善事业提供了更多支持。

在他的一生中,哈罗德为慈善事业贡献了数百万美元,90岁高龄时依然在工作。

因为哈罗德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运动员、体育迷,并且坚信体育为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的个人成长机会。

他的许多捐赠都捐给了公立私立的学院和大学,以及私立中学,用于建造运动设施和运动场。很多学术、体育、医疗保健和社区建筑和设施都冠以 Alfond 的名字。

2007 年,哈罗德·阿尔方德去世。

他将几乎所有财富都捐给了自己的基金会,该基金会至今仍在支持缅因州的慈善事业。

某种程度上,这也算和同样热爱慈善事业的巴菲特,最终殊途同归吧。

参考资料:

[1]巴菲特历年股东信

[2]https://www.haroldalfondfoundation.org/

[3]https://digitalcommons.bowdoin.edu/mitchelloralhistory/87/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排版:慧羊羊责编:艾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