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京东,迎刃而解!

“韧性”京东,迎刃而解!
2022年05月19日 09:55 格隆汇APP

01

陆玖财经

稳住基本盘,韧性凸显

综合京东发布的财报,可以梳理出几条大要点。

首先,增长率符合甚至高出预期,稳住基本盘。

2022年Q1,京东的净收入为239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8%。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30120亿元,同比增长6.6%。刚刚公布的全国1-4月份网上零售额,同比仅增长3.3%。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信心疲软、互联网行业流量见顶叠加疫情严重冲击,不管线下还是线上的企业,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目前阿里、拼多多还未发布一季度财报,市场预期两家公司Q1收入增速分别为7%和-5.9%。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京东一季度收入增长仍达到18%,显示出稳定的底盘和韧劲。

不过,一季度京东净利润亏损30亿,2021年同期为盈利35亿人民币。本季度亏损的主要原因为对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员工薪酬福利的持续投入,同时春节后3月份,全力支持上海等多地抗疫保供,并且全面支持合作伙伴减少疫情的影响和让利给消费者,也导致履约成本上升。

京东自营业务稳步增长,同比增长17%,一季度为家电类目的常规淡季,加上疫情因素,这个增长率已属不易。京东自2021年大力推进3P招商,商家数量增长迅速,本季度3P业务收入达到352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率大幅提高,达到26.3%。

东方证券认为,京东盈利改善的长期趋势不变,整体盈利表现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得到改善。

其次,用户忠诚度持续增高。

根据京东的描述,2022年一季度,京东用户平均购物频次创历史新高,ARPU(用户平均贡献收入)接近三年最高,用户的信赖程度在提升。在之前,本以为疫情当前,数字会不好看,看来在关键时刻,用户还是信得过京东。

第三,疫情当下,京东仍能很好地控制库存周转率、履约费用率。

截止2021年3月31日,京东物流运营超过 1,400个仓库,仓储面积超2,500万平方米,物流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一季度京东在自营商品SKU超过1000万的基础上,存货周转天数为30.2天,应付账期45.0天,运营效率持续提升。

2021Q4 京东存货周转天数为30.3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45.3天。两相对比,京东供应链效率和成本得到持续优化。

京东的周转效率和库存周期天数一直保持行业最低。同时,京东的账期也在持续缩减。供应链的持续优化,极大助力供应商伙伴,帮助后者提升运营效率,节约运营成本。

第四,用户稳中有升,春晚赞助效应显现。

根据财报,京东在2022年一季度活跃买家为5.805亿,2021年四季度为4.998亿,环比增加16.2%。这部分得益于春晚赞助带来的效应。

整体概括起来,京东2022年一季度财报可以概括为:营业额和用户稳中有升,购物频次和ARPU大幅增加,供应链成本效率持续优化。

“凭借京东扎实的供应链能力和以技术为驱动的经营效率,我们在本季度取得稳健的业绩表现。在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中,我们继续保持健康的增长。”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徐雷先生表示,“更为重要的是,在近期支持受奥密克戎疫情影响的用户和企业的过程中,京东的核心能力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全体员工都坚定地致力于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进一步加深了用户和业务合作伙伴对我们的信任,也令我们备受鼓舞。我们将继续坚守信念和承诺,为社会作出贡献。”

02

赵继成频道

宁德时代,告别暴利增长

随着流量红利逐步见顶,短视频平台渐渐从用户铺量阶段走向商业化深水区,各平台都在寻很明显,宁德时代在营收方面一如既往地强势增长,甚至是翻倍,然而,骤减的净利润,意味着宁德时代也遭遇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境地。

这是为什么?

首先,原材料大幅提价,宁德时代的产品却没涨价,换句话说——老大哥宁德时代并未转移成本压力。

对于利润的下降,宁德时代自然也在财报中做了相应的解释,他们坦言:一是销售增长带来的成本增加;二是上游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上升。

上游材料的涨价有多疯狂?

数据显示,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3月2日突破50万元/吨,相比年初上涨约67%;从1月的30万元/吨涨至40万元/吨用了一个月时间,而从40万元/吨涨至50万元/吨仅用了20天左右。

整个2022年一季度,碳酸锂平均价格同比上涨高达惊人的470%。

数据显示,宁德时代一季度营业成本为4162757万元,比2021年同期增加近200%;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707588万元,比去年同期降低35.48%。

面对这样的挑战,宁德时代做出的选择却十分出人意料——电池不提价。

与其他厂商纷纷抬高电池价格不同的是,宁德时代在第一季度“打落牙齿和血吞”,并没有向下游市场传导压力,而是独自承担了前期较大的原材料价格涨幅。

宁德时代在塑造一个负责任企业家的形象。然而,这也不禁使人存疑:作为一个龙头企业,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变化时,宁德时代难道没有危机意识吗?难道对于碳酸锂等主材料,并未进行提前半年、甚至一年产量所需的囤积吗?

不过,面对愈发严峻的市场,宁德时代自己也快要扛不住了。“由于以碳酸锂为代表的原材料涨幅过大,公司不得不和客户友好协商,共同应对供应链成本压力。”宁德时代在投资者电话会中透露。看来,二季度说不定就要涨价了。

第二,衍生金融负债——即衍生金融工具的盈利与亏损,若亏损导致负债就在资产负债表列名衍生金融负债。

对于这一项,财报里有一个十分惹眼的数字:宁德时代2022年一季度开展的衍生金融投资亏损了17.87亿元,亏损额超过今年一季度净利润14.92亿元。

这是一项亏损了的投资,那么,宁德时代到底在投资什么?或许可以从投资者电话会上,高管的回复探得一二:“基于保障公司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及降本需要等,公司布局了部分镍资源产业链;为防范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公司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及业务需求,对镍等相关产品开展套期保值业务。”

也就是说,为了成本维稳,宁德时代还布局了镍金属市场,但没想到带来了更加严重的亏损。

第三,市场需求也在变化,高毛利时代一去不复返。

2022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的毛利润率断崖式跌至4.5%,71亿的毛利润仅为上个季度的一半。

需知道,在宁王的“暴利时代”,它卖出的产品是价高且利润高的电池模组,这种已经叠加管理软硬件服务的产品,价格比光秃秃的电池要高很多。这是高毛利所在。

但在目前电动车无一不在追求续航的当下,在化学电池结构没有取得突破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电池排列已经进入跟底盘合并的时代,汽车厂商向宁德时代购买的是光秃秃的电池本体,然后自己再产生最大化的排列密度和放置电池的空间。高毛利时代过去了。

03

摩根频道

渠道改革拖累洋河股份,泸州老窖和山西汾酒有望反超

根据2021年财报信息,洋河以253.5亿元的营收,延续了近十年的“茅五洋”格局。

而紧随其后的泸州老窖,在2021年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全年总营收达到206.4亿元。山西汾酒的营收数字也达到了199.7亿元,即将加入“200亿元俱乐部”,三者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其中,进入2022年后,山西汾酒更是爆发出了令人惊讶的战斗力。截至2022年3月31日,山西汾酒第一季度营收高达105.3亿元,已然接近洋河股份的130.3亿元。

泸州老窖虽然在第一季度的表现较为乏力,仅有63.12亿元。但是相比于其余二者各季度之间最高可达近百亿元的差异,泸州老窖近年来全季度表现平稳,上下浮动较小。

同时,泸州老窖2021年的利润率达到了38.54%,连续两年超越五粮液,成为仅次于茅台的全行业第二。而洋河股份和山西汾酒,则分别以29.62%和26.61%位列第七、第八。

种种迹象,无不表示着两位曾经的手下败将正在不断逼近。而持续承压的洋河,却是采取了更倾向于防守的经营策略,俨然有“示弱”的架势。究其原因,或许是由于近些年来各方面的调整,令洋河陷入了一系列问题的困扰。

1、渠道改革,营收增长停滞。

根据财报信息,从2019年开始,洋河股份就出现了业绩下滑、营收负增长的状况。2019年和2020年,营收数字分别下降了4.28%和8.76%,直到2021年才摆脱负增长。

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渠道改革带来的阵痛。毕竟在此前,洋河股份采用的是,更适用于增量竞争阶段的深度分销模式,近些年来,随着白酒市场陷入存量竞争的红海,这样的渠道模式已经表现出不小的弊端。

通过天眼查,可以发现洋河股份在这两年中的扣非每股收益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然而这些年中,泸州老窖和山西汾酒并没有因此停步。综合2017至2021年的财报信息,泸州老窖营收增幅达到了98.58%,营收增长约102.47亿元;山西汾酒营收增幅为230.81%,增长了约139.34亿元。

相比之下,洋河股份的营收涨幅只有27.27%,增长数字也只有54.23亿元。

2、存货量高涨、销售费用猛增。

在2021年财报中,洋河股份的存货价值共计168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3.1%。而全年销售费用支出高达35.44亿元,同比增长36.12%,甚至超出了2021年20.14%的营收增长幅度。

尽管对于零售行业而言,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存货的增高,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16年至2021年,我国的白酒产量从1358.36万千升下降至716万千升,并且呈现出持续走低的倾向。因此不得不考虑,洋河股份的白酒产品,是否存在库存积压和销售不利的情况。

不过,尽管洋河在近些年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也并不意味着,泸州老窖和山西汾酒能够轻易实现反超。

04

冰糖炖雪梨

浙文互联定增落地迈进数字文化生态。

浙文互联发布2022Q1 报告,实现营业收入40.83 亿元,同比增长45.04%,实现归母净利润0.35 亿元,因2021Q1 存在非经常性收益同比下滑25.95%,扣非归母净利润0.36 亿元,同比增长13.59%。

点评:

1,聚焦主业稳扎稳打,业绩持续增长。

浙江国资取得公司控制权以来,公司治理水平提升,进一步聚焦营销主业,积极发挥在汽车品牌营销细分领域的比较优势,订单量和日均消耗稳步提升,业绩实现稳健增长。2022Q1 营业收入同比增速45.0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下滑主要是因为2021Q1 出售房地产滨州置业优化业务结构所致,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3.59%。

2,元宇宙业务成就突出,增强业务协同能力。

虚拟人方面,公司已独立研发并成功孵化出国风虚拟IP“君若锦”、Z 世代虚拟IP“兰_Lan”两位虚拟数字人形象,先后为奥迪等头部汽车品牌提供技术能力输出,与中航集团研究院达成数字孪生领域战略合作等,2022Q1 还与我爱我家合作。NFT 数字藏品方面,公司于2022 年初与浙江文交所达成共建NFT 艺术交易社区意向,该平台(米塔)已于3 月上线,2022 年4 月正式登陆iOS 应用商店,近期已取得授权将在平台发售张大千山水折扇等数字藏品。电竞赛事预测方面,公司旨在打造电竞粉丝社区,产品提供赛事数据分析、娱乐预测玩法、衍生品积分消费等功能,留驻海量电竞粉丝用户,为元宇宙生态提供精准流量池,由 B端向 C 端延伸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我们看好公司积极运用元宇宙技术赋能营销主业,增强公司盈利能力的举措。

3,定增获股东大会通过,数字文化生态建设方兴未艾。

2021 年底公司公告拟向浙江文投子公司博文投资增发不超过1.65 亿股,发行完成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将提升至16.47%,进一步增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目前定增事项已取得浙江省文资委函并获股东大会通过。定增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AI智能营销系统项目、直播及短视频智慧营销生态平台项目以及偿还银行借款及补充流动资金。未来将融合AI 技术、智能交互技术以及短视频功能,从而与公司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夯实公司在技术、数据效率及内容方面的坚实基础,助力公司驶入数字文化升级快车道。

05

新熵

b站停在2.5次元?

“破圈”计划“欲破未破”,B站如今站在二次元与三次元之间,或许更符合2.5次元的定义。

2015年,为了实现商业化,B站开始走上“破圈”路。取消传统的答题环节,100道与二次元内容强关联的选择题变为普通的20道弹幕礼仪题和30道知识题,B站的入站门槛跳崖式降低,曾经的二次元“圣地”已经成了百纳海川的“广场”。

降低用户“二次元”含量的同时,B站也引入更加多样化的内容,如《人生一串》《我在故宫修文物》《宠物医院》《但是,还有书籍》等大量自制纪录片,都是B站为破圈推出的优质内容。

据官方统计,B站35岁及以下用户占比超过86%,因此B站也一直期待自己能够凭借“年轻人”的标签,走出“二次元”的局限。2019年B站跨年晚会“最美的夜”在一众卫视出品的跨年晚会中脱颖而出,2020年B站五四青年节演讲视频《后浪》获得央视转播,知识科普、国风大赏、生活片段、萌宠动物,凡是年轻人爱看的,B站全都要。

2020年,在B站11周年演讲活动中,CEO陈睿谈到B站“破圈”带来的三个变化,首先是用户变多了,其次是UP主变多了,B站的内容品类也变多了。在B站财报中,“破圈”的魅力更加明显,2018年递交的招股书显示,月活仅7180万人,到了2021年第四季度,月活已超过2.7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80分钟。

“小而美与发展壮大无法共存。”陈睿认为,如果B站不向前发展,就一定会走向灭亡。

据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B站总营收近200亿人民币,净亏损却高达68亿元,同比扩大119%。2021年财报会议上,CEO陈睿宣布B站要进入降本增效的阶段,“把不该花的钱都给控制住,同时该花的钱的效率提得更高。”而CFO樊欣更明确地表示,预计到2024年将实现盈亏平衡。

但在盈亏平衡之前,B站或许更该考虑一下该如何“平衡”新老用户之间的矛盾。

“破圈计划”仍在行进,但不断“破圈”带来的后遗症已经开始显现。注册会员的门槛降低后,虽吸引到大量主流用户涌入,但社区环境明显变差,新用户看不惯“老用户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老用户痛恨“新用户搅浑了B站的社区氛围”,新老用户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用户之间的口角之争,视频内容的鱼龙混杂,抖快等平台的主播也纷纷来到B站继续“发光发热”。正如2016年B站CEO陈睿曾说过的那样,“如果B站变大众了,也就平庸了。”

“以前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就会打开B站,现在只有知道自己要看什么才会打开B站。”B站资深用户刘莹表示,如今B站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差,大量无意义的营销号内容入侵首页,有意识地“调教”大数据也无法保证所看到的推荐都是优质内容。

2022年4月,B站针对六级以上的资深会员推出硬核会员,这批用户大多经历过B站最初的“答题入会”,在B站还是一个纯粹的二次元聚集地时就已经入驻,也是最忠诚的一批老用户,而B站用“答题”打了一手感情牌,除了回答这批老用户关于“B站变了”的感慨,似乎也在表明并未忘记自己最初的模样。

心心念念“破圈”的B站兜兜转转,最终还是离不开二次元的赛道。陈睿还有另一句名言,“B站未来有可能会倒闭,但绝对不会变质。”如今再看,这或许是一句实话。

06

老玛歌

房地产夜壶?

2021年报分析笔记。万科2021年营收4528亿,同比增长8%,扣非净利润224亿,同比负增长-44%。原因是毛利率下降,因为地价涨房价跌,叠加投资收益下降。我从2015年跟踪统计万科的数据,里面隐藏着一条数据逻辑链条——T年的新开工面积,预示着T+2年的竣工面积(一个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一般2-3年),因为预售款是不能确认为营收的,所以竣工面积的多少也预示着营收金额的大小。相应的利润增长也一样。

2017年新开工面积低增长,2019年利润低增长。2019年新开工面积负增长,2021年利润负增长(但是我没想到居然净利润下滑快要腰斩了,本来以为有已售未结的数据支撑,可以通过隐藏利润来调节。结果是营收和我预测差不多,利润差远了)。2020年和2021年新开工面积继续大幅负增长,2022年和2023年堪忧啊?更夸张的是2022年计划新开工面积甚至同比负增长-59%,直接打六折。所以结论是2022,2023,2024年万科净利润可能持续低迷。虽然说万科比恒大,融创之流幸运的多,但郁亮想转型,其他业务的营收利润跟不上啊!——万科年报里写着将来(今后10年)要转型做包租公了,全面走向港资房地产开发商的风格了。

为什么这样说?你看郁亮说:万科转型做城市配套服务商,具体有四大块业务,即物业管理(万物云)+物流仓储(万纬物流)+长租公寓(泊寓)+商业(印力)。没有写包括房地产开发,虽然开发还是赚钱的大头,虽然包租公根本没有形成规模,但是郁亮准备一根筋走到底。万物云营收200亿,增速32%,物流增速52%,冷链是No1。公寓增速40%,商业增速20%。看的出增速很高但体量很小——郁亮自己说营收和利润现在是无法和开发相提并论的,而且是典型重资产,摊销和折旧很大,但将来长期是增长的。照这个发展方向就是港资现在的样子(郁亮说的再漂亮,太阳底下也没啥新鲜事),持有商业写字楼港口公寓物流酒店等等一大堆物业收租,每年慢开发一部分住宅销售。没有增长就没有预期,于是就没有高估值 。资本市场没有情面,看看长实集团,九龙仓,新鸿基,恒隆等等一大堆的PE就知道了。国内的房地产开发市场永远存在,房子总是有人造有人买有人住(美国每年房子的新开工面积都是经济重要指标之一)——但是房地产开发行业这个赛道的估值逻辑变了,黄金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不过我上面的分析有个bug。就是在我们天朝有个特色:房地产是夜壶,急了就会拿出来用。所以有可能以上判断全部被颠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