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不接受回购搪塞?投资视角下汇丰分拆到底可不可行

股东不接受回购搪塞?投资视角下汇丰分拆到底可不可行
2022年05月23日 19:18 格隆汇APP

关注平安的投资人近期最关切的事莫过于汇丰分拆,毕竟按照市场人士的分析,汇丰如若真的分拆,后续带来股价或股息提升,平安作为最大股东将直接受益。乐观预期下,平安这一投资端的利好将有助于营运利润的稳健增长,保障股东分红,公司低迷的股价或许也将受此刺激有所提振。

在拥有汇丰约1/3股份的香港散户投资者多数也明确支持分拆,认为这是防止汇丰再度停止派息的可靠方法之后,汇丰不得不对分拆提议作出回应,但从种种理由和操作上来看,管理层反对分拆的意愿仍较为明确。

1

拒绝分拆用回购来“搪塞”,投资者为什么不买单?

FT的报道称,汇丰的高管直接提出了多个反对分拆的理由,包括分拆面临较高的成本,汇丰需要重新发行数十亿美元用于吸收损失的债务;预期耗时较长,分拆需要获得美国、英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内地监管部门批准,至少要2-3年才能完成;汇丰的全球贸易融资业务、前十大外汇交易业务、前三大美元清算业务地位,都要求具备一套无缝的全球网络,分拆可能令此遭到破坏等。

但显然,无论是资金、时间成本,还是全球网络的保全,都更多的是偏执行和操作层面的问题,但现在大家摆在台面上谈分拆,更多的是出于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东西方博弈的大背景,围绕长期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去考量,分拆是不是更值得的选择。简单粗暴地罗列几个短期理由来反驳一项可能改善公司经营和市场价值的长期策略,多少有点本末倒置。

况且在具体落地上,已经可以预见到的是许多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比如,分拆并不意味着强拆,即使亚洲业务独立运营,汇丰现有的中后台、客户资源也可以共享,尤其在公司的“亚洲优先”策略下,后续的合规投入会更加集约,带来综合成本的降低,汇丰的“全球”光环也不会因此而消失。另外,汇丰当前的市值与近2,000亿美元的账面价值存在大幅折让,分拆或将缩小折让率,相较于可能的分拆成本,更大的价值提升相信是各方更乐于接受的。

为了寻找到更多站得住脚的反对理由并为此预留足够的时间,汇丰管理层采取了迅速的动作。对内,公司聘请专业投行Robey Warshaw和高盛,协助集团内部审查并制定详细的防御战略,以抵制日渐高涨的分拆呼声。

对外,汇丰加速回购动作,无论是回购频次还是规模都远超之前数月,但正在引发新的顾虑和质疑。美国克林信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徐家健指出,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引发企业“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的背景下,汇丰的回购存在三个明显的弊端:一是回购资金大,或促使公司杠杆过度,最终导致韧性不足;二是错误的投资时机;三是管理层财技自肥,管理层的报酬往往与每股盈利(earnings per share)挂钩,回购则将有效提升短期每股盈利。

而从公司的股价走势来看,除了拆分消息传出后略有反弹,后续尽管回购力度加大,公司股价却有继续下挫的趋势——投资者对当前汇丰的态度和方案并不满意,正在“用脚投票”。

毕竟这几年的汇丰确实耗光了不少投资人的耐心,曾经野心勃勃的经营战略许多都未能奏效,公司连续数年业绩表现低于预期,股息腰斩更让不少投资人坚定了“离场”的决心,相较2018年的高点,汇丰股价已经下跌超过35%。仍在坚守的投资者,早已经无法满足公司用回购来“搪塞”,迫切期盼汇丰拿出更有诚意的解决方案。

有道是“兼听则明”,市场也更多的是希望汇丰管理层不是为了拒绝而拒绝,而是着眼于寻求企业健康、长远发展,重新审视分拆提议,不仅仅局限于东西方价值观的制约,更多地听听东方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诉求,才能在这片沃土中行稳以致远。

相信汇丰对于平安以及亚洲股东的态度也是有感知并且尊重的。据称,汇丰内部也正在展开对于分拆替代方案的激烈讨论,不排除该行可能在寻找在亚洲以外撤资的更多机会。此外,高管们也在探索将一些利润较高的单一国家零售业务部分上市的可能。

2

分拆并非无解,金融市场早有先例可循

值得注意的是,在汇丰的最新回应中,管理层向平安提出挑战,要求后者就如何执行分拆拿出技术方案,包括足够的细节,相当于又把“球”踢给了平安。但这道题并不算难解,金融机构的分拆其实也早有先例可循,英国保诚、中银香港乃至子公司恒生银行的模式,都可以对汇丰形成参考。

由于亚太业务利润的持续高占比,2015年英国老牌保险公司英国保诚将总部迁至香港,三年之后公司分拆欧洲业务,将旗下M&G Prudential部门独立在伦敦证交所上市,2021年9月,保诚在第二大股东美国对冲基金Third Point的建议和督促下,直接分拆卖出杰克逊金融(Jackson Financial)剥离了美国业务,将战略重点聚焦于亚、非市场。分拆后的成效显著,在充满挑战的2021年,保诚销售额增长8%,新业务利润增长13%,新业务增速和新业务价值率改善均超出市场预期。保诚现在的市场价值也比未拆分时高出约50亿美元。

相较于保诚的激进分拆,中银香港的模式更为温和,并与中国银行释放出持续的协同效应。2001年中银香港启动重组计划,合并了12间中国银行的附属银行及机构,并在业务上与大陆联合集团进行分割,次年7月完成重组的中银香港正式登陆联交所,随后被中国银行委任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成为人民币钞票与资金的结算代理,以及香港的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的中介银行。

中银香港借助中国银行海内外网点众多、业务多元及专业化优势,强化了中国银行在香港地区的领先地位,通过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经贸金融合作与融合,对中国银行国内、国际业务形成配合与补充。在此过程中,中银香港的综合实力也不断得到巩固,成为香港三大发钞银行之一,发行量占比约为30%。截至2021年底,中银香港的总资产达到3.6万亿元,年度收益250亿元,总市值超过3000亿港元。与重组前相比,无论是资产规模、赢利能力,还是品牌美誉度、社会影响力都已跨入顶级行列。

汇丰的子公司恒生银行更是身边的例子。恒生银行在1965年被汇丰收购,该行业务根植于内地和香港,汇丰对其也是任其保持独立,很少干预的态度,后续恒生银行在香港部分上市,目前已经成为香港第二大上市银行。截至2021年,恒生银行总资产达到1.82万亿港元,市值达到2635亿港元,市盈率为18.87倍,几乎是汇丰的两倍。

事实上,由2000-3000名股东组成的汇丰股东联盟也有提案,其建议汇丰把总部搬回香港,届时亚洲子公司的管理层将在决策层面拥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和自治权,受地缘政治因素和英国监管的影响会更小,汇丰也有获得更多亚洲地区的交易和合作机会,呈现出公司、股东双赢的局面。

彭博社里早有“汇丰总部应尽快迁回香港,当年搬到伦敦是最失败决策”的论调,而此前出于业务考量,汇丰已经将业务重心和部分高级管理团队迁往香港,更多次考虑搬迁总部,在港府环境更加稳定且有志于持续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当下,搬迁提议相较此前已经有了更加积极的外部因素。

由上可以看出,摆在汇丰面前的选择实际上有很多,需要提案的说法是拖延术,还是“踢皮球”,亦或有其他意图,各位看客亦可自行分辨。

3

汇丰微妙的变化与平安的站位

从市场大多数观点来看,汇丰分拆最大的背景在还于过去其游走在东西方之间如鱼得水,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错综复杂、大国博弈、

地缘政治冲突愈演愈烈,汇丰所谓的“平衡术”未来将很难奏效。

实际上近年来汇丰的部分所作所为也并让其在核心的中国市场的形象大打折扣。而即便如此,汇丰也并未因此得到其注册所在地英国的好脸色,屡屡招致英国当局及民众的批评。而从欧洲市场来看,英国脱欧、苏格兰独立等大背景下英国状况不佳,对于汇丰而言也将面临重重挑战。亚洲市场作为其核心业绩来源,倘若仍然摇摆不定,顾此失彼,最终也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市场相关人士观点看来,尽可能避免直接触动政治博弈的风险,对于汇丰而言“分拆了、规避了,总比什么都不做好”。分拆不仅仅更符合多数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将是一个改善其在中国市场形象的一个好时机,有助于其未来在这个市场获得更大的利益。

对此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副主席潘铁珊表示,相信一个更聚焦亚洲的银行将受益于专业化管理和资源,使战略变得更为明晰,从而在市场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扩大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并有望创造更丰厚收益。

此外,从企业经营和管理视角来看,当前汇丰股价低迷不振,投资者信心低落,通过分拆不仅将从业务层面摆脱其在非亚洲业务上带来的拖累,令其更具经营的灵活性,同时也将有助于提升整体估值。借此公司员工持有的股票和期权估值也会相应得到提升,这也将更有助于公司吸引和留任人才,激发企业成长动能。

总体来看,对于汇丰而言,分拆有助于破局目前所存在的种种困境,更好的应对未来的监管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在当前疫情仍旧反复、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新形势、新背景下,一个更独立的亚洲分部将有助于汇丰管理层针对区域特点更好的制定经营方针应对市场风险和竞争,以便在核心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与回报。

在这场分拆分波中,汇丰的回应亦有隔空 “对话”平安之意。站在平安的视角上看,作为汇丰第一大股东,分拆对其的好处在于释放价值、抬升估值,提升回报。不过从更远的视角而言,分拆后,更加具备独立性的汇丰,与平安在亚洲业务生态融合也将有更多可能。不过自始至终其实能够看到平安对于分拆始终保持开放态度。“凡是有投资者提出对于汇丰的经营管理有帮助、对长期价值有帮助的改革,我们都是支持的。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作为股东平安希望“美好的事情”发生的期盼其实也无可厚非。

实际上,从汇丰的种种表态中,亦不难看到汇丰的态度也已经逐步发生转变。对于汇丰来说,倘若坚定的反对分拆方案,则至少应该拿出更负责任的态度,提出其他积极的方案来提振业绩或者估值维护股东利益,而不是把皮球踢回去完事,然后坐视矛盾激压,这样只会加剧内耗或者市场情况恶化。从资本市场的反应其实也已经可以看到,投资人对这一表态的不满,市场也一直期待汇丰能够给出更有诚意的应对方案实现多方共赢,相信汇丰不会坐视不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