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观点:欧美银行危机、通胀及中国机会

外资观点:欧美银行危机、通胀及中国机会
2023年03月27日 08:49 格隆汇APP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张忆东 作者:张忆东 李彦霖 迟玉怡

投资要点

1、【Franklin Templeton 20230316】《硅谷银行、瑞信危机之后,对欧洲银行业的看法》

  • 如果没有硅谷银行事件,瑞士信贷的流动性不太可能引起市场担忧。

  • 瑞士央行的声明目前足以遏制系统性风险,且针对瑞信危机,瑞士当局未来可能会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从而避免风险进一步蔓延。

  • 瑞信的情况是特殊的,并不表明整个欧洲银行业存在系统性问题。因为,相较美国,欧洲的银行监管更加严格。最主要体现在:1)欧洲银行对资产负债表中现金、高质量资产的概念区分较美国更加清晰。2)流动性覆盖率是更值得关注的指标,当前瑞信的LCR为150%,而欧洲银行业的平均LCR为163.1%。

  • 政府监管会更加严格,尤其是美国政府对于区域银行的监管会更加严格,且监管趋势将会趋于“欧洲化”。

  • 预期短期内不会看到各国央行降息,因为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是各国央行的首要任务

  • 美国大型银行将成为潜在赢家。资金将流向大银行,因为大银行“大而不能倒”。欧洲方面,从结构角度来看,欧洲的银行体系比美国的更加稳固,因此对存款的竞争并不像美国那样激烈。

  • 若瑞信出现大规模且戏剧性的存款外逃,则风险会扩散。但上述情况的发生概率很小。其他潜在的风险包括评级机构下调评级以及任何的交易对手风险暴露。无论哪种情形,央行流动性支持将有效安抚储户以及避免恐慌。

2、【Amundi Institute20230316】《瑞信给欧洲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短期内瑞士央行的干预措施会安抚市场情绪。

鉴于瑞信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的银行,监管机构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采取行动,抑制风险的进一步蔓延。其他欧洲主要银行的信贷利差并未明显升高的现象表明瑞信事件的蔓延效应迄今得到了控制

欧洲银行股板块目前被大量抛售的原因有1)获利了结:截至3月16日,自2022年10月初以来,欧洲银行板块(斯托克600银行指数)上涨了22%(最高点时上涨了45%)。2)近期的事件导致市场重新评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当下加息以及利率倒挂的影响正在冲击市场。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银行板块通常被视为“需要避开”的板块

3、【BlackRock 20230320】《银行业动荡之际,信贷风险成为焦点》

银行业动荡加剧导致金融条件的收紧以及信贷风险全面重新出现。促使BlackRock改变投资观点,并坚持避险立场:保持资产组合的灵活性,增持短期政府债券,尤其是期限非常短的政府债券,减持发达市场的股票,看好新兴市场股票。

4、【Wellington20230321】《银行业风险成为焦点:风险会进一步扩散还是被控制?》

  • 近期银行业风险是否会影响新兴市场?新兴市场高级经济学家戴维•里斯(DavidRees)表示,最近的事件对新兴市场银行的直接威胁较为有限更大的风险或许是发达市场的银行危机演变成更深层次的金融危机,从而扰乱全球资本流动。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市场的利率或会在更长时间内保持更高的水平(higher for longer),拖累经济增长并推高违约率。

  •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欧洲高级经济学家和策略师阿扎德•赞加纳(AzadZangana)表示,市场正在提防危机蔓延,但是实体经济中的压力并不多;目前没有太多的贷款违约。尽管新增借款减少、房地产市场降温,但是劳动力市场的表现好于预期。

5、【BlackRock20230322】《Breaking a few eggs》

  • 随着政策收紧,市场出现“裂缝”:近期的银行业危机是市场在政策紧缩周期中出现的最新的(可能不是最后一个)“裂缝”。后续随之而来的利率波动反映了市场对于风险蔓延的担忧情绪。

  • 回归通胀的基本面:市场和政策的关注点重新回归遏制通胀的前提是流动性支持和存款担保政策有效遏制银行挤兑。

  • 金融状况:遏制通胀确实需要通过紧缩的政策来实现。然而紧缩的政策带给银行业的危机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不打碎几颗鸡蛋”就完美实现通缩是不现实的。

  • 美联储最近的政策演变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目前美联储在政策制定方面减少了对于预期通胀数据(forecasts for inflation)的依赖,转而更依赖实际通胀数据(realized inflation)。然而估计数值后续需要根据实际数值进行修改,因此,这一标准的更改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性。

6、【FranklinTempleton20230309】《美国是否会软着陆》

  • 一系列涵盖就业和零售销售的报告反映出了目前强劲的经济趋势,导致华尔街甚至一些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成员更坚定地接受软着陆的说法。

  • 然而我们仍然认为经济衰退比软着陆更有可能,因为许多高频数据本质上是滞后的,其反映的不是前瞻性的经济走向,反映的更多是已经发生的经济走向。此外,ClearBridge衰退风险仪表板上的红色衰退信号也验证了我们的观点。

  • 领先指标预示未来几个月股市会持续动荡,则2022年熊市的中坚力量(包括高质量的股息增长股)有望重新受到青睐。

7、【Blackstone 20230301】《乔·齐德尔:降低通胀的道路并不平坦》

通胀正在下降,但很难平稳下降至舒适水平。1)供应链、房屋方面的因素一定程度上会缓解通胀。2)基数效应下,通胀水平也将下降。3)但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仍然过于紧张,短期内工资压力无法缓解。市场预期的联储政策拐点可能不会很快到来。

8、【PIMCO20230317】《中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五个要点》

  • 2023年经济同比增长5%的目标,反映出中国政府在面对内外不利因素时持有的态度较为谨慎。考虑到家庭储蓄过剩、需求被压抑以及去年基数较低,PIMCO认为2023年经济同比增速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 经济政策具备连续性。国务院总理李强明确了政府对于私营企业的坚定支持及并坚定不移地推行开放政策,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促进中国经济复苏。此外,主要经济政策制定者的连任也表明了经济政策执行的连续性。

  • 中国国务院的结构调整反映了中国政策制定者对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应对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的重视

  • 将民生作为首要任务的目标明确体现了政府“高质量增长”的含义,而今年较为平缓的GDP增速目标也有助于平衡人民福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体现出政府对于将民生作为首要任务的决心。

  • 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将更加慎重,并保留灵活性以应对大环境的不确定性。

  • 针对房地产的管控政策将继续放松,主要目标是稳定房地产市场。1)基于高杠杆率而得以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不会重演。2)更多宽松政策或将提振需求,政府将优先为未完工项目和合格开发商提供进一步的信贷和流动性支持。3)长期来看,房住不炒的政策不太可能改变,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仍是政府的底线。

9、【AllianceBernstein20230309】《中国的绿色赋能公司应受股票基金关注》

国企业在全球向绿色未来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相关领域的投资者(关注气候变化的投资者)应该增加中国相关标的的投资。

  • 中国企业主导全球通往低碳环保时代的道路。

  • 分能源类型来看,1)中国占全球太阳能需求的37%,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消费国。中国的光伏设备制造商可以在中国及其他国家庞大的需求中获得巨大的增长潜力。2)中国企业在风能领域也很突出。

  • 新能源车方面,1)EV制造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全球汽车制造商中的竞争力正在提高。2)EV供应链:在全球对电动汽车补贴的推动下,需求端持续增长,中国将在未来十年内继续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增速下行;中、美货币政策不达预期;大国博弈风险

正文

1、【Franklin Templeton 20230316】《硅谷银行、瑞信危机之后,对欧洲银行业的看法》

瑞信和硅谷银行事件之间的联系。如果没有硅谷银行事件,瑞士信贷的流动性不太可能引起市场担忧。瑞信自身问题在于:1)去年10月瑞信宣布业务战略调整计划之后,市场就已经开始担忧其新的业务战略调整计划;2)瑞信公布的年报在现金流核算方面存在重大缺陷;3)且媒体发布了关于沙特银行不增持股份的歪曲事实的报道。综上原因导致了市场的恐慌情绪。我们认为瑞信自身的流动性覆盖是足够的,但市场的反应是恐慌的,尤其是在硅谷银行事件发生之后。

瑞士央行(Swiss Central Bank)的声明是否足以遏制系统性风险?瑞士央行的声明目前是足以遏制系统性风险的,且针对瑞信的危机,瑞士当局未来可能会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从而避免风险进一步蔓延。

瑞信的情况是个例还是银行业的普遍问题?瑞信的情况是特殊的,并不表明整个欧洲银行业存在系统性问题。原因:相较美国,欧洲的银行监管更加严格。最主要体现在:1)欧洲银行对资产负债表中现金、高质量资产的概念区分较美国更加清晰。可以参照SVB和瑞信的高质量资产对比:SVB方面,其高质量资产为美国国债,有久期风险,且随利率上升而贬值;瑞信方面,其一半以上现金存于央行,其余是以市值计价的政府信贷。2)对于瑞信而言,流动性覆盖率(LCR,即银行高质量流动资产/在压力环境下30天内潜在净现金流出)是更值得关注的指标,目前瑞信的LCR为150%,而欧洲银行业的平均LCR为163.1%。

瑞信及其他银行的LCR可靠吗?LCR是否健康对投资者而言很重要。大多衡量银行的关键比率是针对半压力(semi-stress situation)情况设计的。可靠与否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定义上述的压力环境。单就此次瑞信危机而言,其获得了500亿美元的担保,且后续可能还会获得更多支持。因此,鉴于央行的担保行为,储户不需要感到恐慌。

在这一系列危机发生之后,政府针对银行业的监管是否会更加严格?政府监管会更加严格,尤其是美国政府对于区域银行的监管会更加严格,且监管趋势将会更加“欧洲化”。例如,救济SVB的储户这样的做法本身是欧洲的风格。此外,机构和企业会更密切地关注多元化的概念,具体包括其持有现金来源以及投资固收产品的多元化,即投资者将分散投资从而避免未来出现类似的风险敞口。

未来央行的利率走势将是怎样的?预期短期内不会看到各国央行降息,因为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仍是各国央行的首要任务。1)欧洲央行将利率上调了50个基点。2)上周,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谈到,加息不仅是25个基点,而且有可能加息50个基点。

在这种背景下,谁是潜在的赢家?美国大型银行将成为潜在赢家。资金将流向大银行,因为大银行“大而不能倒”。这在美国是个问题,因为美国大银行过于集中,当然规模较小的银行也可能陷入困境。欧洲方面,从结构角度来看,欧洲的银行体系比美国的更加稳固,因此对存款的竞争并不像美国那样激烈。

未来欧盟内与银行相关的固定收益配置该如何处理?预期未来波动性会加剧。建议关注工业领域的公司及可持续债券。

在什么情况下,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范围会扩散?若瑞信出现大规模且戏剧性的存款外逃,则风险会扩散。但上述情况的发生概率很小。其他潜在的风险包括评级机构下调评级以及任何的交易对手风险暴露。无论哪种情形,央行流动性支持将有效安抚储户以及避免恐慌。

来源:https://www.franklintempleton.com.sg/articles/strategist-views/quick-thoughts-european-banking-sector-taking-stock-after-silicon-valley-bank-and-credit-suisse

2、【Amundi Institute20230316】《瑞信给欧洲银行业带来的影响》

短期内瑞士央行的干预措施会安抚市场情绪。瑞士信贷宣布了一项从瑞士央行借入高达500亿瑞士法郎的计划,以加强其流动性,并回购部分优先债务证券。上述情况会安抚市场的恐慌情绪。

瑞信的风险是否会蔓延?鉴于瑞信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的银行,监管机构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采取行动,从而抑制风险的进一步蔓延。尽管近期市场有波动,但银行业总体运行良好。其他欧洲主要银行的信贷利差并未明显升高的现象表明瑞信事件的蔓延效应迄今得到了控制。

如何评估未来欧洲银行业的走势?欧洲银行股板块目前被大量抛售的原因如下:1)获利了结:截至3月16日,自2022年10月初以来,欧洲银行板块(斯托克600银行指数)上涨了22%(最高点时上涨了45%)。因此,部分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但投资者也并未将资金投入“防御性”板块,医疗保健、公用事业板块近期同样经历下跌。当前投资者在持币观望,审视各国央行如何应对市场震荡以及是否有更多公司受到影响。2)近期的事件导致市场重新评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当下加息以及利率倒挂的影响正在冲击市场。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银行板块通常被视为“需要避开”的板块。

来源:Europeanbanking sector set to withstand Credit Suisse fragility | Amundi Researchcenter

3、【BlackRock 20230320】《银行业动荡之际,信贷风险成为焦点》

银行业动荡加剧导致金融条件的收紧以及信贷风险全面重新出现。促使BlackRock改变投资观点,并坚持避险立场:保持资产组合的灵活性,增持短期政府债券,尤其是期限非常短的政府债券,减持发达市场的股票,看好新兴市场股票。

来源:Creditrisk in focus amid bank tumult | BlackRock

4、【Wellington 20230321】《银行业风险成为焦点:风险会进一步扩散还是被控制?》

新兴市场银行会受到影响吗?

新兴市场高级经济学家戴维•里斯(DavidRees)表示,最近的事件对新兴市场银行的直接威胁较为有限。首先,新兴市场出现信贷过度增长的情况较少,其次贷款-存款比例等关键指标没有趋于紧张的趋势。更大的风险或许是发达市场的银行危机演变成更深层次的金融危机,从而扰乱全球资本流动。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市场的利率或会在更长时间内保持更高的水平(higher for longer),拖累经济增长并推高违约率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银行危机对于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

欧洲高级经济学家和策略师阿扎德•赞加纳(AzadZangana)表示,市场正在提防危机蔓延,但是实体经济中的压力并不多;目前没有太多的贷款违约。尽管新增借款减少、房地产市场降温,但是劳动力市场的表现好于预期。

来源:Contagionor contained: banks in focus - Schroders global - Schroders

5、【BlackRock 20230322】《Breaking a few eggs》

观点总结

  • 随着政策收紧,市场出现“裂缝”:近期的银行业危机是市场在政策紧缩周期中出现的最新的(可能不是最后一个)“裂缝”。后续随之而来的利率波动反映了市场对于风险蔓延的担忧情绪。

  • 回归通胀的基本面:市场和政策的关注点重新回归遏制通胀的前提是流动性支持和存款担保政策有效遏制银行挤兑

  • 金融状况:遏制通胀确实需要通过紧缩的政策来实现。然而紧缩的政策带给银行业的危机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不打碎几颗鸡蛋”就完美实现通缩是不现实的。

  • 在区域性银行破产之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其提供大量流动性,从而保护储户并且防止风险大规模外溢。但其依旧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持续朝解决通胀的方向发展。政策应对的有效性以及危机后金融条件的收紧程度依然具有不确定性。由于通胀水平持续高于目标水平,因此政策利率可能会在比市场预期更长的时间内保持更高的水平。

1)、随着政策收紧,市场出现“裂缝”

通常在紧缩周期中出现的金融稳定性风险已成为目前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第一个金融稳定风险是2022年英国市场发生的负债驱动投资(LDI)危机,该风险源自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错配。当利率快速上行时,浮动利息支出远远超过了养老金所购买的长期国债的固定收益,意味着其利率互换产生了亏损。宏观来看,在央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周期结束之前,类似的市场脆弱性风险不会是最后一次暴露。金融不稳定风险加速了美联储从紧缩政策向宽松政策转变的预期,导致市场对终点利率重新定价以及短期利率出现历史性的大幅下降。

若美国的应对政策能够有效遏制银行挤兑,则后续将看到美国走上与英国相似的道路,即暂时放松政策以应对短期危机,然后再次回到应对通胀的长期任务上来。然而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 3月份决定加息25个基点,反映出其对于保持对抗通胀的决心,但同时也体现了其对金融稳定性的担忧。

2)、回归通胀基本面

在去年10月底和11月初见顶后,总体和核心通胀指标从局部高点回落,通胀担忧有所缓解。但是遏制通胀所需要的时间将比预期更久。近期比预期更有粘性的通胀数据、更有弹性的就业市场数据验证了上述观点。

在新冠疫情导致的供应方价格飙升的影响开始消退后,通胀预期开始稳步下降。通胀在2022年10月达到峰值,当时市场认为“通胀是暂时的,美联储的政策收紧是成功的”,因而市场转而关注“软着陆”(及短暂“不着陆”)情景。这样的迅速转变使得股票和债券价格上涨,在2022年录得最大损失的资产,在2023年初成为最大赢家。

3)、美联储的政策演变加剧市场波动性

美联储最近的政策演变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目前美联储在政策制定方面减少了对于预期通胀数据(forecasts for inflation)的依赖,转而更依赖实际通胀数据(realized inflation)。这意味着通胀数据的短期变化会对政策预期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市场行为。然而对于实际通胀数据的估计仅仅是估计而已,估计的数据后续会根据实际数值进行进一步的修订,这一事实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下图显示了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个人消费支出(PCE)通胀指标的初值和修订值之间的差异。

此外,通胀持续的关键原因仍然是劳动力市场紧张和工资上涨。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的工资增长跟踪指数(Wage Growth Tracker)指标回升至去年6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抵消了此前工资通胀的改善。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仍然十分紧张,强化了通胀数据难回到联储2%的目标水平的观点。

综上,近期的银行业风险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政策制定者迅速介入并出台了旨在保护储户、防止危机向整体经济蔓延的措施。如果这些措施有效阻止了银行业危机的蔓延,各国央行和市场的关注点可能会重新转向“遏制通胀水平”的根本任务。然而随着抗击通胀的斗争仍在继续,长期前景仍是个问题。

来源:2023Systematic Fixed Income Outlook | BlackRock

6、【FranklinTempleton20230309】《美国是否会软着陆》

  • 一系列涵盖就业和零售销售的报告反映出了目前强劲的经济趋势,导致华尔街甚至一些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成员更坚定地接受软着陆的说法。

  • 然而我们仍然认为经济衰退比软着陆更有可能,因为许多高频数据本质上是滞后的,其反映的不是前瞻性的经济走向,反映的更多是已经发生的经济走向。此外,ClearBridge衰退风险仪表板上的红色衰退信号也验证了我们的观点。

  • 领先指标预示未来几个月市场会波动,2022年熊市的中坚力量(包括高质量的股息增长股)有望重新受到青睐。

经济数据改善或表明经济衰退再加速

  • 1月中下旬,在通胀和工资数据降温之后,软着陆成为主流观点,甚至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几位成员也强调了软着陆的可能性。花旗经济意外指数由1月开盘的-6.1升至2月份的+38.6,反映了一系列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在这种新的经济势头的背景下,许多投资者认为软着陆(或不着陆)将实现。上个月“软着陆”的谷歌搜索量跃升至15年来的最高水平。上一次发生该现象是在2008年5月,即雷曼破产和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前几个月。尽管当下的环境较彼时不同,但这却是一个重要提醒,即在经济走向衰退的过程中,许多假象和乐观情绪都会出现。

  • 当面对互相矛盾的数据时,我们回到ClearBridge衰退风险仪表板。作为评估经济的指示灯,自2022年8月以来,仪表板一直保持着整体衰退的红色信号。目前,仪表板仅显示三个非红色信号,且在2月份没有指标发生变化。所以尽管经济势头有所改善,我们仍然认为美国今年将出现衰退。

  • 鉴于大部分超预期的经济数据是滞后或者同步的,其反映的不是前瞻性的经济走向,反映的更多是已经发生的经济走向。例如,非农就业人数是一个同步指标,可用于解释正在发生的情况。然而就业人数在经济衰退期间内是非线性的,具体体现在其随着经济衰退的到来迅速崩溃。所以单月的健康的就业薪资数据并不能代表未来一个或两个季度的劳动力市场情况。因此我们认为投资者应该淡化对劳动力市场数据的关注,特别是在2023年经济展望中,劳动力市场代表的意义。

  • 相较之下,许多领先指标反映出经济并不稳定。1月份的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领先经济指数(LEI)连续第10个月下降。结合仪表板发出的衰退红色信号(仪表盘更侧重于领先指标),这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即经济衰退将在2023年晚些时候发生。

  • 由于经济衰退风险居高不下,股市会在未来一年持续动荡,未来蓝筹高股息标的将会是好的选择。

来源:AOR update: Soft landing head fake or the real McCoy? |Franklin Templeton

7、【Blackstone 20230301】《乔·齐德尔:降低通胀的道路并不平坦》

通胀正在下降,但很难平稳下降至舒适水平。

  • 通货膨胀率位于高位时波动性可能更明显。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共识为:通胀总体上将线性回落至美联储的通胀目标。而1月份CPI数据或反映出通胀回落并不那么容易。我们认为,市场预期的联储政策拐点可能不会很快到来。目前劳动力市场仍然过于紧张,短期内工资压力无法缓解。

  • 劳动力市场方面:1月份的就业报告显示,必须采取更多的措施给劳动力市场降温并减缓工资增长。工资增速已降至5%,但对于美联储来说仍然过高。劳动力需求仍远高于供应。与新冠之前的情况相比,目前职位空缺数增加了数百万个,工人减少了数百万个。此外,劳动力市场流动率仍位居高位。1月份3.4%的失业率达到50年以来的低点,这与工资增长的显著放缓趋势不一致。

  • 供应链、房屋方面的因素一定程度上会缓解通胀。1)因疫情原因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问题得到解决;2)房价,滞后于市场数据,但在加息影响之下,近期有望下降;综上两方面的原因会有助于缓解整体的通货膨胀。

  • 基数效应下,通胀水平也将下降。维持当前通胀同比水平,需要每月CPI环比+0.9%(是疫情前平均环比增长率0.15%的6倍)。1月份CPI环比上涨0.5%,过去六个月的平均环比增长率为0.24%。按照环比+0.24%的速度,CPI同比增速将稳定在3%左右,如图一所示。通胀下行的道路比许多人预期的要崎岖不平。

Blackstone劳动力市场:Blackstone总共拥有约250家投资组合公司,这些公司总共雇佣了大约700,000名员工。每个季度,Blackstone都会对这些公司的CEO进行调查。2022年第四季度调查发现,受访者预期2023年工资将有中个位数的增长,较2022年有所下降,但较新冠前水平(低个位数)仍有所上升。调查也体现了劳动力市场降温的迹象:1)得益于招聘条件的改善以及招聘需求的放缓,受访者公司职位空缺数自疫情时的高点下降,但仍高于疫情前水平;2)部分受访的CEO表示预计整体商业环境将放缓,意味着在吸引劳动力方面,竞争将有所缓和。

来源:JoeZidle: Uneven Path to Lower Inflation - Blackstone

8、【PIMCO 20230317】《中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五个要点》

2023年经济同比增长5%的目标,反映出中国政府在面对内外不利因素时持有的态度较为谨慎。考虑到家庭储蓄过剩、需求被压抑以及去年基数较低,PIMCO认为2023年经济同比增速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1)、经济政策具备连续性。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李强明确了政府对于私营企业的坚定支持,并坚定不移地推行开放政策。这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促进中国经济复苏。此外,主要经济政策制定者的连任也表明了经济政策执行的连续性。

2)、中国国务院的结构调整反映了中国政策制定者对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应对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的重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几项重大调整,并对金融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具体包括:1)组建新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NFRA)以巩固金融监管体制。新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取代并扩大了中国银保监会的作用,负责更多的监管职能。此举旨在进一步弥补监管缺口,确保整个金融市场监管框架的一致性,也与政府“防范风险,加强监管协调”的理念相一致。2)重组科学技术部,与中国推动研发和提高技术自主能力的努力相一致。3)组建国家数据局,凸显了数据安全和数字经济的重要性。

3)、将民生作为首要任务。民众不会一直关注GDP增速,更关注的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包括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医疗保健和环境。将民生作为首要任务明确体现了政府“高质量增长”的含义,而今年较为平缓的GDP增速目标也有助于平衡人民福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体现出政府对于将民生作为首要任务的决心。李总理的目标包括今年创造约1200万个城镇就业岗位,高于去年1100万个的目标。

4)、保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灵活性。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将更加慎重,并保留灵活性以应对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信贷增速与名义GDP增速保持一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目标从2022年的2.8%小幅提高至3%。若增长弱于预期,政府仍有放松信贷政策的空间,并有望通过政策性银行发行特别债券或提前发行明年的地方专项债等形式来增加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

5)、针对房地产的管控政策将继续放松,主要目标是稳定房地产市场。

  • 政府工作报告表示要促进行业稳定发展,防止开发商“无序扩张”,同时化解头部房地产开发商风险。因此,基于高杠杆率而得以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不会重演。

  • 更多宽松政策或将提振需求,政府将优先为未完工项目和合格开发商提供进一步的信贷和流动性支持。加大对公共住房(如棚户区改造和经济适用房项目)的支持将有助于抵消商品房市场的疲软。

  • 长期来看,房住不炒的政策不太可能改变,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仍是政府的底线。

来源:5 Key Takeaways fromChina’s 14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 PIMCO

9、【AllianceBernstein 20230309】《中国的绿色赋能公司应受股票基金关注》

中国企业在全球向绿色未来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相关领域的投资者(关注气候变化的投资者)应该增加中国相关标的的投资。目前来看,大多绿色基金没有或者很少持有中国相关股票,根据晨星数据,截至2022年底,以资产管理规模衡量的全球前十大绿色基金中,有5只基金未持有中国资产,4只基金的中国资产持仓占比小于5%。

中国企业主导全球通往低碳环保时代的道路。中国的产品能够助力全球市场实现脱碳目标。中国企业主导着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原材料、产品和零部件。例如,中国的铜和镍是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国还加工了全球58%的锂和87%的稀土,以上两个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

能源转型:太阳能和风能

  • 太阳能方面:中国占全球太阳能需求的37%,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消费国。根据彭博NEF的数据,约有3/4的全球太阳能制造供应链在中国。中国的光伏设备制造商可以在中国及其他国家庞大的需求中获得巨大的增长潜力。例如晶科能源(晶科能源为兴业证券科创板做市公司)和晶澳太阳能,2022年,这两家大型光伏组件供应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2%。

  • 风能方面:中国企业在风能领域也很突出。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是中国领先的风力涡轮机制造商,特别是海上风电领域。截至2021年,该公司在中国以外的全球风电装机市场份额为22%。

新能源车

  • EV制造商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全球汽车制造商中的竞争力正在提高。例如,比亚迪是仅次于特斯拉的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供应商。若以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口径计算,则比亚迪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供应商,占全球份额的18%。

  • EV供应链方面:除了汽车制造商之外,新能源车供应链也充满了机遇。例如,中国制造了约75%的电动汽车电池单元及70%-80%的电池组件。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副教授TomMoerenhout表示,在全球对电动汽车补贴的推动下,需求端持续增长,中国将在未来十年内继续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代表企业包括宁德时代,其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拥有32%的市场份额。

如何投资?

  • 从如何降低政策风险方面来看,鉴于中国的经济受到政策决策的影响较大,国际投资者可能对投资中国公司有一些担忧。然而,选择以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为基础且符合中国长期政策目标的标的将有助于降低风险。中国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长期政策趋势,应该关注相关企业。

  • 行业方面:工业、公用事业、材料、非必需消费品和科技等行业中,有很多公司可供选择。建议投资者关注拥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能够获得可持续的长期增长的公司。

来源:China'sGreen Enablers Deserve a Place in Equity Funds | AB (alliancebernstein.com)

风险提示

全球经济增速下行;中、美货币政策不达预期;大国博弈风险。

注:本文来自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于2023年3月25日发布的《外资观点:欧美银行危机、通胀及中国机会——外资跟踪系列》;本报告分析师 :张忆东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10110012SFC HK执业证书编号:BIS749;李彦霖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10110015 迟玉怡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22040001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