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巨头罕见“看多”,碧桂园凭什么?

评级巨头罕见“看多”,碧桂园凭什么?
2020年09月20日 18:17 尺度商业官方微博

房地产赚钱也烧钱,由于行业运营的特性,其天然是一个和金融资本机构打交道的行业。而金融资本的运行基石是什么?那就是信用。

有良好的信用就会有通畅的融资渠道和较低的融资成本,反之则不然。那么,信用的好坏和高低,由谁来评判?毫无疑问,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上,最为权威和有信用背书效力的是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惠誉和标普。

在整个上半年,房地产全行业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9月18日,作为龙头的碧桂园连获穆迪上调评级。碧桂园发行人评级由原来的非投资级“Ba1/正面”上升为投资级“Baa3/稳定”,而高级无担保债券评级更是罕见地连跳两级上升至投资级“Baa3”,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评级逆势而上的企业。

在评级市场和金融资本市场的联动上,呈现了这样一个体系,企业经营和财务优质——评级机构基于此给出较好评级——金融机构根据评级评估对企业的融资和成本——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推动企业经营和财务优质。

可以看出,在上面这个体系中,最为根本的是企业的经营和财务,而评级机构则扮演了市场专业裁判的作用,减少信用产生成本。

碧桂园在今年到底向外界展现了什么,由此获得了国际评级机构的罕见“看多”?

从穆迪此次对碧桂园评级上调的主体来看,分别是作为发行人的碧桂园以及碧桂园的债券。前者是对碧桂园整体经营和财务的评估,后者则是聚焦碧桂园在金融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表现和融资的能力。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穆迪上调碧桂园相关评级之前,地产行业有一件重磅政策被热议,那就是有关部门在房企头顶划了“三道红线”,对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作出限制,并划分出红、橙、黄、绿四档,评判房企财务安全程度。

可以想见,“三道红线”给了评级机构在作出评级时更多的参考维度,哪家企业能较大概率满足“三道红线”,哪家企业在被专业机构评级时就更具优势。

在地产黄金时代,讲究“唯快不破”,行业下半场,“稳”字压倒一切。穆迪的评级上调反映了碧桂园的“稳”,那么碧桂园凭什么在任何宏观环境下都能“稳”下去?也是市场最关心的地方。而这个问题,碧桂园已经写好了答案。

国际评级巨头罕见“看多”

任何行业,第一梯队都无比耀眼,地产行业,碧桂园是耀眼的绝对明星。在晋升《财富》500强全球房地产第一后,碧桂园又获得权威国际评级机构的好评。

9月18日,穆迪评级上调碧桂园评级,

此次评级调升,是穆迪自2015年调升公司评级至Ba1、2019年将公司展望由稳定调整为正面以来的又一次评级调升动作。想获得国际顶级评级巨头的上调很难,而在今年这种宏观行业环境下,想获得上调更是不容易。

上半年,疫情黑天鹅突袭,不少中小房企活下去都很难,百强房企不少增速放缓。穆迪曾于4月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展望下调为负面,于近日才重新调升回稳定,碧桂园是为数不多评级逆势而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除了穆迪的此次上调,在另两大评级巨头惠誉和标普那里,碧桂园此前也获得了优于行业的评级。

早在2017年9月,惠誉就将碧桂园企业信用评级由BB+上调至投资级BBB-,展现了信用评级机构对碧桂园稳健财务管理能力及融资能力的认可。而不久前的9月2日,标普也将碧桂园的评级由“BB+/稳定”调升至“BB+/正面”,距投资级均只有一级之遥。

穆迪、普尔和惠誉是全球三大权威评级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碧桂园已获得穆迪和惠誉两家机构的投资级评级,在国内民营企业中并不多见,在房地产这个资金链风险尤为重视的行业更是寥寥无几。

除了三大评级机构的投资级评级,碧桂园还是中国房企中少见的投资级港股蓝筹股之一。

港交所上市的2000多家公司中,蓝筹股仅有43支。蓝筹股的普遍特性是具有行业代表性、流通量高、财务状况良好、盈利稳定及派息固定。碧桂园能跻身蓝筹股,可见资本市场对碧桂园的充分肯定。

2020年8月,《财富》杂志发布2020年世界500强榜单。碧桂园以703.3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榜单第147位,位居全球房地产行业首位。自2017年首次上榜以来,碧桂园排名“四连跳”,共提升320位,反映企业规模实力快速增长。

无论是三大权威机构的评级上调,还是碧桂园入选港股最优的43支蓝筹股,或是在世界500强位置的跃升,均是碧桂园价值受到多个维度认可的表现。无论是什么维度,都要靠数据说话,碧桂园的经营底色如何?财报是了解碧桂园的最好方式。

碧桂园凭什么?

纵观碧桂园财报数据,得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快,一个是稳。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企业一般很难做到业务规模扩大,财务指标又很稳健,碧桂园却做到了。

2016至2019年,营收从1530.9亿元快速增长至4859.1亿元,涨幅达217.4%;净利润从136.6亿元增长至612亿元,涨幅达348%。

在疫情影响的上半年,碧桂园的数据依旧亮眼可观。2020年半年报显示,碧桂园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2669.5亿,继续位居行业前列。在克而瑞统计的全口径销售额排行榜中,碧桂园销售金额3723.1亿元,稳居行业第一。

下半年疫情得到控制后,碧桂园销售快速反弹。今年前8个月,碧桂园累计权益销售额约3821.6亿元,同比增长2.91%。其中,8月份碧桂园实现权益销售额约609.3亿元,同比增长30.1%。

跑得快,也要行得稳,“行稳致远”是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提出的发展思想。落实到现实,碧桂园在快速成长的同时,时刻保持着稳健的财务风格。

现金是房企的命脉,截至6月底,碧桂园现金余额达2055.2亿元,另有未使用的银行授信额度3288.1亿元,资金保障充足。2016年开始,碧桂园连续4年现金流为正,财务稳健可见一斑。

超高的销售回款率又让现金多了一层保护罩,上半年,碧桂园共实现权益合同销售回款额约2509.3亿元,权益销售回款率高达94%,已连续5年高于90%。

在衡量财务杠杆的负债和净借贷比率上,碧桂园有息负债总额由去年底的3696亿元下降至3420.4亿元,降幅达7.5%。净借贷比率仅为58%,远低于行业90%的均值。上半年期末融资成本为5.85%,相较去年底下降了49个基点。

业绩稳中向上、财务管控有力,这正是碧桂园受到国际评级机构点赞的原因。穆迪认为,碧桂园评级调升,反映行业领先的市场地位及良好的业绩记录,及其持续稳健的财务管理策略。而高级无担保债券评级调升,反映出公司信用资质的增强及融资进一步多样化。

信用评级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碧桂园超强的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业绩是结果,管理是过程,碧桂园到底做了什么,是市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行业下半场,碧桂园的“软硬”打法

疫情之后地产行业在快速复苏,但气候变了。

据媒体报道,有关部门在房企头顶划了“三道红线”,对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作出限制,并划分出红、橙、黄、绿四档,评判房企财务安全程度。

结合近几年“房住不炒”主旋律,以及层层加码的调控,所有人都知道,靠高杠杆取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行业下半场拼的是“快”,但更是“稳”。

碧桂园显然又占得先机,截止6月底,碧桂园净负债率为58.1%,现金短债比为1.9倍,与警戒线有着一大截的距离,稳稳地绿色水平。尤其是净负债率,远低于行业90%的均值,在地产企业难得一见。

有观点认为,三条红线在增加投资者信息的同时,或许进一步丰富评级机构的评级工具。历史经验来看,评级机构的评级,往往关系着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数据。这样来看,碧桂园现有的经营和财务情况,已经为未来的稳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碧桂园想要“行稳致远”,还有更多软硬件方面的法宝。

软件方面,碧桂园具备“稳”的基因,且不断强化在运营上的精细化。在8月、9月的管理会议上,碧桂园不断强调做好“一率五力”,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一率五力”即高效率、成本力、产品力、营销力、服务力和科技力。

同时,碧桂园还按照“四有人才”标准,通过常态化培训、关键岗位能上能下等举措,“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打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管理学著作《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先人后事”。碧桂园人才管理同时抓,在行业和市场复杂多变的当下,靠人才的聚力、效率的提升来抵御风险,谋求更大的发展。

硬件方面,碧桂园土储丰富。截至6月底,碧桂园在国内已获取的权益可售资源约16698亿元,潜在的权益可售货值约6706亿元,权益可售资源合计约23404万亿元,可满足碧桂园未来四年以上的销售量。

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园的项目布局广泛,且极具前瞻性。项目遍布31个省份、282个地级市、1299个县区,已经获取的可售资源中,98%位于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上的区域,93%位于人口流入区域,73%位于五大城市群。

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园的项目大多数货量的分布符合人口流动趋势,且广泛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等国家级政策城市群,发展空间巨大。

高盛认为,由于当前碧桂园参与下沉城市的相关项目,市场忽略了其全国性布局良好的增长空间。未来数年,碧桂园将以良好的资产负债表管理,以及主动投资房地产行业的价值产业链,继续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

手中有粮,自然心中不慌。围绕地产主业,碧桂园还布局机器人和农业业务,多元一体,朝着科技创新转型的方向奔去。西南证券认为,碧桂园在地产全产业链皆有布局,通过科技赋能驱动,产业投资已进入万亿级市场,未来的定价溢价能力和盈利前景较大。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问题,国际评级巨头罕见“看多”,碧桂园凭什么“稳”下去?答案已经很明确,地产主业精细化运营又快又稳,多元化布局产业协同前景广阔,两者保证了碧桂园的“行稳致远”。

未来不可预知,但大势已经明了,碧桂园又将有怎样的表现,市场各方都值得期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