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了!大湾区的这个岛,必须是经济“肺活量”第一区 || 深度

稳了!大湾区的这个岛,必须是经济“肺活量”第一区 || 深度
2022年08月30日 22:17 无冕财经

wumiancaijing.com

////

前些年低调朴实,海珠似乎错过了很多“风口”,但是等找对了方向、分配好了体能、调整好了步伐,“后发优势”就出来了,不仅能抵御外部环境的冲击,还能渐次加速,成为最有“肺活量”的健儿。

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方原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实习生:叶敏

正文开始之前,先考你三个冷知识——

问题一:如果在你面前摊开粤港澳大湾区地图,面对9+2城市的行政区划,它的地理中心在哪里?

问题二:不管是不是“老广”,你大概都知道,无论是地理上还是经济上,广州有“肾”有“心”,那么,“绿肺”是哪个?

问题三:地球人都知道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者在哪里上班?中国人都在用的微信,在哪里创业和办公的?广州人都熟悉的黄埔古港,是哪个区?

问这三个问题是有目的的——

问题一指的是,如果你正考虑在蒸蒸日上的大湾区投资、兴业、定居,选择地理中心的区域,自然会享受商贸物流、通勤旅游上的便利;

问题二指的是,在事业和家庭立足的区域内,经济不仅要发展快,还要有质量,否则一片泡沫过后,潮水褪去,裸泳的可能就是自己了;

问题三指的是,你选择的这个行政区,最好有人文,有科技,还要有商贸实体,不管是城市宜居环境,还是新老产业的机会,都要营养均衡。

先不忙着回答问题,先向你展示一组数字。

这个岛,经济正在“深呼吸”

先讲区位。

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是广州和深圳,这点没有争议。但是关于谁是地理中心,大家都在抢,有人说是广州南沙,有人说是广州番禺,没有争议的是,天河区一向被认为是广州的“心脏”,那么,紧邻心脏的区,哪怕不争中心位置,是不是可以被称作“肺”?

进一步讲,广州有四个中心城区,越秀、天河都在江北,荔湾江北、江南都有,只有这个区全部在江南。而且,这个区恰恰就是两条珠江干道环抱起来的一片大岛,人口180多万,面积是90多平方公里,其中的1100公顷(占总面积的12%)被大手笔地保留为国家湿地公园,相当于1540个标准足球场、3个纽约中央公园,这样的“绿肺”是不是很奢侈?

再讲经济布局。

这个区是广州市唯一要打造的“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基本板块规划是“一区一谷一圈”,西边是“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中间是“国际创新生态谷”,东边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有工业,有商贸,有文旅,有科创,老文旅“翻新”成了新潮流,老商贸、制造业升级成了新生态,最前沿的科技产业目标则是世界级的,是不是很像是“绿肺”正在吐故纳新、血液中新氧满满?

再看发展质量。

过去三年,最大的经济课题实际是疫情。很多地方的经济出现负增长,然而,这个区,2020年GDP为2086.93亿,增长2.8%,总量和增速排名都是全市第六;2021年GDP达到2405.16亿,增长9.3%,总量全市第六、增速全市第三;2022年上半年,GDP实现 1167.79亿元,实现3.1%增长,总量全市第五位、增速全市第三,并且,增速回落幅度为全市最小,要知道,这些增速都是高于国家、省的数字。

2022年上半年广州各区GDP排名情况。

这个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保持了双位数增长,2021年增长12.9%,2022年上半年增长17.1%。市场主体不仅没有萎缩,还出现激增,2021年增长4.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增长10.9%;2022年上半年商事主体增长4.6%,企业户数增长7.8%。

也就是说,疫情这三年,这个区的经济不仅没有呼吸困难,反而呼吸很均匀;疫情不仅没有导致这个区的经济增速放缓,而且显示出来强大的发展后劲。

疫情肆虐方显经济底色,这个区的经济,一个字,稳;两个字,韧性。

这景象,就像是田径场上的长跑运动员,外貌并不高大威猛,别人开始时跑得很快,这位稳稳当当,全程“深呼吸”,越跑越舒服,而且越跑越快。

讲到这里,读者聪明如你,文章开头的问题,笔者也就没必要再藏着答案了。

这个区就是海珠区,位于广州市正中心的一片大岛上,拥有广州中心市区真真实实的“绿肺”——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如果说它是大湾区的地理中心尚存争议,那么,无论从生态上还是经济上,说它是广州各区里“肺活量”最好的区,一定没有疑义。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广州“绿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顺便,也揭晓一下问题三,答案都在海珠区:“冰墩墩”的设计者,是广州美术学院的14人师生团队;“微信之父”张小龙和他的团队,创业至今一直在TIT创意园上班;黄埔古港不在黄埔而在海珠,附近就是象征着中外贸易的广交会展馆。

这三个细节也在印证“肺活量”,不仅意味着位置重要、新城代谢强、持续发展质量高,还意味着状态稳、有后劲、有爆发力。

吐故纳新,海珠走的是不一样的路

广州11个区,中心城区是荔湾、越秀、海珠、天河,其中前三个是老城区。跟世界上很多沿着大江大河而建的大城市一样,江北往往政治、商贸、居住最先发展起来区域,广州这三个老城区中,只有海珠全部在江南。

对外通商发达的清末时期,珠江北岸的十三行洋船穿行,商贾云集,珠江南岸却一片荒芜,对一般的广州人讲就是“郊区”。只有少数赚得盆满钵满的富商们,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后花园,凭借舟船之利,在岛上修建庭院居住。联通珠江两岸的第一座大桥建成,已经是1933年民国年间的事了。

所以,海珠岛一直就是广州人的“绿肺”,只是那时,海珠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北的“富邻居”发财,“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海珠经济的第一次荣耀,产生在新中国建国后的1950年代。

为了发展工业,国家批准在时称“河南区”的海珠岛,兴建起一条全长5.5公里的工业大道,很多“广东第一”“华南第一”乃至是“全国第一”的工厂在此崛起。代表着新中国工业的广州航海仪器厂、广州造船厂、广州造纸厂、万宝牌电冰箱、虎头牌电池、五羊牌自行车、双鱼牌乒乓球都出自这里。

改革开放之后,珠江两岸的几大城区经济都突飞猛进。荔湾、越秀迅速蹿升为商贸区、居住区,天河区则占据了中央CBD的有利高地,与之相比,海珠区的经济则显得不温不火。

甚至,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城区人口密集、土地紧张,海珠区还出现了转型阵痛,2010年前后,海珠区为了配合广州市的发展,大规模搬迁出了68家工业企业,减少产值估计83亿元,占全区工业生产值的30.4%,出现“空心化”的态势。

有失也有得,海珠经济的第二次荣耀出现在了2008年。

这一年,周恩来总理批准创立于1957年的广交会,从越秀区整体搬迁至琶洲展馆,当年就跃居世界展会规模的第三名。想当年,黄埔古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现如今,广交会是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成交效果最好的“中国第一展”。

要知道,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逐年蹿升,直至2009年就成了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2013年则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而2019年,广州商品的进出口总额接近1万亿元,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六。

也就是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广州在做整个城市新中轴线的规划时,海珠湿地被预留了出来,不得做工业建设、房地产开发,与天河区的花城汇广场、珠江江心的海心沙一起,连成一片巨型的城央花园,海珠区不仅为自己“奢侈”了一把,也为广州“威水”了一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2年向市民开放时,谁能想到,区区一个海珠区,舍得拿出十分之一强的土地,建成了全国特大城市中央最大的湿地公园?这是给经济、居住留足了“肺活量”。

即便如此,在强手如林的大湾区,海珠区还是显得头顶没有光环,它还必须调整步伐,吸收新鲜氧气。

新世纪的前20年,江对面的珠江新城CBD拔地而起,科韵路则集中了整条街的互联网公司,天河区早早地成了广州经济的领头羊;江对面另一头,黄埔区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发展如火如荼,占据了金融城的核心位置;就连隔着一个番禺区的南沙,随着国家大战略的布局,一跃成为“网红”,成为广州市的副中心;更不用说,大湾区还有佛山顺德区,“特产”是美的、碧桂园这样的世界500强,深圳前海,顶着“先行先试”的金字招牌,领跑的姿势一骑绝尘……

“一区一谷一圈”规划图。图片源自“广州海珠发布”公众号。

2021年,海珠区的“十四五”规划出台了,“一区一谷一圈”的分区定位明确提出。之前一年,粤港澳大湾区2020年“一号文”——《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在琶洲西区,一下子拿出相当于10多个珠江新城的81平方公里土地,打造世界级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琶洲片区林立的总部大厦项目。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琶洲能给海珠增加多少“肺活量”?可以说,琶洲把海珠区和广州市的大企业搜罗了一遍,一股脑圈了进来,腾讯(微信)、阿里、小米、YY、科大讯飞、唯品会、tcl、三七互娱、树根互联等科技巨头赫然在列,据说有28个企业总部大厦项目落地琶洲。

至此,海珠经济的大棋已经是一览无余:海珠是老城区,不能像城郊新区一样推平重来,只能是结合人文、山水发展新型的文旅产业;海珠有老工业和商贸基因,不能“脱实向虚”而只能“向新向实”,升级成智造业;海珠也不能靠单一支柱立市,要全面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一个都不能少。

表面上看,这像是在“既要又要还要”,实际上看,基于独特的区位、历史、愿景,海珠走的是一条新旧融合、从长计议、有取有舍、缓急有序的发展道路。

这样一条道路,让海珠前些年低调朴实,似乎错过了很多“风口”,譬如房地产、互联网、金融,最开始的一段时间看不出优势,但是等它找对了方向、分配好了体能、调整好了步伐,“后发优势”就出来了,不仅能抵御外部环境的冲击,还能渐次加速,成为“肺活量”最佳的健儿。

疫情三年,海珠经济之所以稳、有韧性,就是因为它走了这样一条独特的路:不求速度求稳健,不求突出求均衡,不求规模求质量。

经济“肺活量”,必须投海珠一票

讲起海珠区的“吝啬”,有一组数字可以证明。

2015年-2020年,当时的全国的房地产还是一片火热,很多地方的“土地财政依赖度”甚至达到了70%,但是,你知道海珠这6年卖了多少地吗?只有10块住宅用地。(以上数据,来自广东广播电视台统计)

要知道,海珠的今日可是寸土寸金,2022年第二轮集中供地,琶洲西区的一块商住地,楼面价都已经卖出了2.75万元/㎡。海珠想多拍出几个“地王”,容易得很,可见海珠对房地产有多么保守。

另一方面,你知道海珠对“都市工业”有多么大方吗?

今年发布的《广州市海珠区促进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新增10个都市工业园区,释放超100万平方米优质载体,推动都市型工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对于符合扶持方向的企业,直接发“工业房补”,3年最高可以达到1500万元!

不过,你可不要误会,海珠区要请回来的工业,是“腾龙换鸟,升级换代”后的企业,可不是占地大、劳动密集、附加值低的造纸造轮胎之类的工业,而是占地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智造业”,是“上了楼”的先进制造业。

举个例子,中山大学95后博士生张志乾一手创办的态创生物落户同创汇,其先进之处是,能同时生产50多种生物物质,且产能超过万吨,有的产品还能对其减少化学对环境污染90%以上,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蓝海。而以往,全球企业都只能实现一种或者少数几种物质产,不能规模化且有污染。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为了“拉拢”这些小巨人、未来独角兽、潜在500强来海珠落户,海珠区大方得很,一天之内连推9条新政,针对8个产业领域及数字经济人才,两个字:奖励!单项扶持动辄是数百万元,最高扶持甚至能达到1000万。

此外,海珠还“都市工业”摸索出了几条可行的路径,在海珠,可以是“研发+制造”,可以是“总部+分部”,也可以是“品牌+代工”;企业可以是一头在城内、一头在城外,总之,在供应链上,发挥好“链长制”的作用即可。

这样热情大方地营造营商环境,效果很明显。

“十四五”开局,截至2021年末,海珠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71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共7家,其中供应业4家、制造业3家,工业产值达680.38亿元,增长21.1%,产值及增加值增速均居全市第一。

截至2022年上半年,海珠区共有19.64万户商家落户,包含企业10.56万户,其中,“四上”企业量居全市前列,共有4027家。2022年前5个月,54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8.98亿元。

海珠区经济发展的亮点,数据源自“广州海珠发布”公众号。

把工业请回来,不惜重金扶持中小企业,而且是让他们回到核心城区,肯定是一些追求时髦、新兴地区看不上、也想不通的。

熟悉区域经济的专家已经看出了门道。

放眼全球,很多大江大河穿城而过的大都市,都经历过发展先北后南、重心由北向南的过程。

知名财经作家、《城市战争》主笔孙不熟,研究了巴黎塞纳河北岸与南岸、伦敦泰晤士河左岸与右岸,他发现,一般大河的北岸最先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不同时代、产业阶段发展,南岸逐渐兴起,其中最典型的是韩国首尔,崛起的江南区成为第一富人区,著名的流行歌曲“江南style”就是由此而来。

如前文所述,如果说工业大道、琶洲广交会馆代表的是海珠经济1.0、2.0时代,那么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则是海珠经济的3.0时代,这是广州经济的“江南style”,也是海珠迎来了自己的大爆发时代。

这一点,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周顺波也看得明白,他说,都市工业与其说是“工业”回归城市,不如说是“科技+创意”回归城市,代表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未来。

象限扩大到整个广州市,海珠区在经济发展上恰恰没有错失每一个时代,广州规划的三条城市发展中轴线,全部都穿越海珠,也就是说,海珠西区、中区、东区,全被纳入广州的重要经济带上。

广州三条中轴线。图片源自大洋网。

象限再放大到整个大湾区,珠江两岸,已经明确规划出两条产业走廊,东部是科技创新走廊,西部是先进制造走廊,海珠重要性清晰可见,位于广深科技创新经济带的起点。

广深科技创新经济带示意图。图片源自网络。

看出来了吗?海珠区的经济,工业大道为代表的工业是血脉来源,黄埔古港和广交会为代表的贸易则是内外交换的肺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则是“肺叶”绿化过之后产生的氧气,而文创、科创则是“绿肺”沉淀下来的养分与活力。

也就是说,海珠以前的低调既是被动的历史、地理禀赋所致,也是时代变动中人为的选择,尤其是在新世纪的20年间,海珠区主动选择了生态宜居、新老产业交替升级,专注于产业结构、产业重点的稳健和质量,而不是盲目的投奔所谓赛道、风口,由此也给海珠区留下了腾挪空间、换挡时间。

甚至可以大胆预测,有了“都市工业”的填充,海珠很有可能迎来发展机遇4.0时代。海珠这个离大湾区心脏最近的经济岛,可以大不过天河,可以快不过南沙,但必须拥有张弛有度、舒展自如的经济“肺活量”。

进一步思考,在中国的经济体中,有很多存在着老工业的城市和区域,譬如上海、杭州、武汉、成都,这些老城区在如何处理生态与经济、空间与时间、速度与质量问题上,都面临着跟海珠相似的课题。

要明白,区域经济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像肺叶,仔细研究一下海珠区,或许就能得到一些启发。

所以,要评价大湾区的经济“肺活量”,要选择一个安居乐业的坐标,笔者认为,必须把这一票投给海珠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