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智、低俗、影响心智?短视频究竟该不该骂?!

低智、低俗、影响心智?短视频究竟该不该骂?!
2021年06月07日 18:16 功夫财经

作者:陈兴杰,经济专栏作家

越流行的东西越有人骂。最近几年,互联网的怒骂风潮一浪高过一浪。

最近的一浪是骂小视频,在近期举行的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腾讯副总裁、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称,低智低俗短视频长期影响用户心智。

这种骂声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某些社会心理的投射。今天的文章,就从“骂互联网”开始说起吧。

01

这几年网上出现了一种现象:互联网怀古。一些老网民,特别是上世纪上网的老网民,会时不时地怀念早年冲浪的经历。

他们的说法都差不多:上古互联网时代,你可以用奇怪的网名在聊天室和陌生人轻松聊天,不必担心诈骗;人们在网上流露真情实感,也很容易交到真心朋友;有才学的网友辩论会耐心过招三百回,而不是三句不合就开骂……

这样的“黄金时代”大概一直延续到十多年前微博的微博早期。

微博刚上线那一会儿,各种有趣、有才的网友坦诚交流,发生活照,晒点滴日常。明星也像平常人一样,会说些日常口水话,偶尔发发小牢骚。

现在的微博成什么了?简直就是一场失控的动物园。成天各种撕逼吵架,流量争斗,粉丝抱团,政治正确,另外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和营业。明星们除了发广告和形象照,再也说不出一两句人话。

整个互联网社交环境,正变得乏味而沉闷。

这样的怀旧和批判话语,是不是很常见?作为一介老网民,我也难免如此。每当在网上遇到不讲理的粗鲁网友,我也愤懑感慨:互联网怎么成这样,太没意思了!

不过这样的情感激荡通常只维持几十秒,随便理性恢复:不对。互联网没有变差,它还是在变好。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

和其他领域的进步相比,互联网进步得堪称飞速。从PC端到移动端是一个大飞跃,互联网进入新时代,和我们生活紧密相连。老产品每隔一段时间迭代,不迭代就被淘汰。

一些产品和内容消失了,更丰富的东西涌现出来。即便以混乱著称的社交领域,内容也变得很丰富。短微博、长微博、专栏文章、视频、音乐、话题、内容形态多样。

这种进步有多大呢?打个比方吧。如果你穿越回十几年前,就会发现,当时的社交产品大概是毕业生习作的水平。

那么,真正让老网民痛心疾首的改变是什么呢?是人,也就是互联网用户。

古早的互联网用户只有几百万、几千万,他们普遍拥有高学历,或者很有探索好奇心。那时没什么游戏视频,上网最大的用途是查阅信息,最大的乐趣就是吹水辩论。这样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用户,上网行为就显得端庄。

到了后来,用户数量指数式升级,互联网开始接近真实世界,“格调”才降低下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用户接近全民覆盖,网上生态向现实靠拢。早先那个乌托邦破灭了,老用户这才哀叹礼崩乐坏。

想明白这道理,就会对当今互联网的“堕落”心平气和。互联网在变好,那些让人不爽的问题,只是现实的写照。网上鸡飞狗跳,现实本来如此,这有什么可生气呢?

指责大众“污染”互联网“净土”,其实是一种傲慢。

互联网不应是小圈子的玩物,它注定走向大众。其间泛起的扬尘,不过是互联网普及的附产品。不能因为偶尔的看不惯,就认为互联网真的在变坏,加入到批判的大合唱。

02

互联网普及后,老互联网人不作对比,骂声就停止吗?放心,还会有新角度。批判人性是批判者的主要议题,而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入口。

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批判者都能看到人性恶。网上有一张著名的“七宗罪”,说当代互联网是人性恶的舞台:微博释放愤怒、淘宝展现贪婪、知乎透露傲慢、朋友圈充满嫉妒…

若是你听信这种批判,是不是会对互联网平添一份反感?事实上,这种玩弄语言的控诉是很苍白的。只要换一种角度,你会发现这些产品的伟大。

微博是一个公共话题广场,淘宝提供了便利的购物方式,知乎分享知识经验,朋友圈展现日常生活。只有这种角度,才能解释它们如此流行,拥有巨大市值。

这几年爆火的短视频,也在承受这种批判。它的短平快和个性分发,让很多知识分子忧心忡忡。人们到处在说“信息茧房”和“奶头乐”。

一时之间,短视频成了很邪恶的东西。

这种批判近期的爆发,出现在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腾讯副总裁、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称,低智低俗短视频长期影响用户心智。个性化分发实在太厉害了,你喜欢猪食,看到的全是猪食。

孙忠怀是做长视频的,他的发言被解读为竞争失利的抱怨。但这一番话,引起很多共鸣。很多人认为,短视频没什么社会价值,无非搞笑娱乐,满足人们低俗低智的娱乐需求。

对于这样的批判,我的反问是:普通老百姓的娱乐需求,难道就不重要吗?

人民需要笑话,美食风景,俊男靓女,也为民众喜闻乐见。无需花一分钱,每天断续看一个小时短视频(抖音人均用户时长80多分钟),保持心情愉悦,这也是很大的生产力啊。

批判者说,那些内容太低俗、太低智了。尴尬死人的表演,土味十足的情景剧,我确实欣赏不来——可是别忘了,这些视频有很多人喜欢。它的背后是长期被忽视的广大民众。

比如我的父亲,一个没什么文化的50后,他就欣赏不了“高级有趣”货。看些通俗易懂的欢乐小视频,明知是编造的情景剧,他觉得也挺好。

不是所有受欢迎的小视频都低俗低智。有些内容就是好看,通过视频展示,剪辑手法,生活的鲜活有趣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近几天,我就迷上一个钓鱼大师的视频博主。

这位钓鱼大师说话很风趣,垂钓技术很高明,四五小时的钓鱼全程,压缩在十多分钟的视频里。每隔几十秒,就有活蹦乱跳的大鱼被钓上来。太过瘾了。天晓得,我这辈子从来没有钓过一条鱼,居然爱看这样的视频。

短视频里的影视片断,争议很大。据说是侵权,我不以为然——对作品的选取摘抄和引用,从来都是合理的二次传播。如果将其禁止,人类信息传播的很大一部分就停止了。很多小视频将两小时电影在五分钟内讲完,我也认为是合理的评论改编。

大众喜欢影视小视频,这没什么可批判。绝大多数电影都是平庸之作,几分钟内快速看完,是在帮助用户节约时间。

真正的好作品,小视频倒是起宣传作用。据统计,影视类小视频的KOL只占5%,播放量远不及搞笑、美食、游戏、美女帅哥之类。影视类视频的侵权争议,并不算特别大的问题。

03

至于小视频“个性分发”的罪恶,是类似“七宗罪”的控诉,更是很难站得住脚。

“个性分发”是高效推荐的代名词。表面上平台给用户推荐他们喜爱的内容,是“饱和投喂”。其实这种推荐是对用户行为的反馈,用户搜宠物,在郭德纲的页面停留,平台就判断他需要这类内容,于是继续推荐。

一旦用户改变习惯,信息流立即会改变。

有一次我在平台上搜一个明星。随后几天,这个明星的信息都会出现在我眼前。当我觉得差不多,看几个其它内容,主页立即改变。所谓“信息茧房”很难成立,动几下手指就能破除的东西,能称作茧房吗?说到底,用户行为决定了自己吸收的信息。

当一个人持续爱看搞笑视频,乐此不疲,说明他在这方面有持久需求,平台每天持续的推送都难让他满足。

这种需求一天还存在,他就会呆在原处看他的最爱——这不能说是平台的错。平台提供了五花八门极其丰富的同容任他自由挑选,并没有捆住他的手指。

很多人批判小视频造成的“信息茧房”,我个人是很怀疑的。我甚至认为,视频平台打开了用户眼界,这才更符合真相。这种观察还是来自我父亲的经历。

拥有智能手机前,我父亲接受外界信息几乎全来自电视。他会看央视新闻联播,本地新闻联播,对政治生活的理解就是开会和开会。

他爱看抗战剧,革命剧和年代剧,乏味极了(当然,这不是他的错。)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父亲成了典型的互联网“下沉用户”,他接受信息的来源改变了,随后是各种改变。

父亲还看抗战小视频,也看各种搞笑、情景、风景、美食、玩乐小视频。前些天我意外发现,他居然也看我喜爱的“钓鱼大师小视频”,还点了个赞。好似隔空击掌,那一刻我有点感动。

如果要说“信息茧房”,我父亲的前半生更像在一个信息茧房里,被动吸收单一的信息。互联网时代来临多年,他一直以为和自己没关系。直到某一天小视频流行,我父亲才打开了窗户。

现在我的父亲不仅看小视频,还微信群聊,转发评论,偶尔给我点赞。我不太确信他是否读我的文章,但我想说的道理,他一定赞成。

很不好意思,我经常在谈互联网的文章里,引用我的父亲来举例。这是我的思维习惯。每当谈到“下沉用户”“五环外的市场”,我首先想到:我父亲就是最典型的用户。新互联网用户,操作动作笨拙,文化水平不高,没什么辨别能力。

这次谈起小视频低智低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父亲的形象。沉迷,傻乐,偶尔因为看手机挨母亲唠叨。我不忍责怪他。忙碌了一辈子,晚年能享受独处的乐趣,挺好的。

像我父亲这样的用户,非常非常多。每一个读这篇文章的人,都能举出几个这样的家人。他们才是这一场时代盛宴的真正主角,而不是批判者。

04

最后再说回互联网的骂仗吧。互联网行业长期吵吵骂骂,腾讯公司的孙忠怀作为大公司高管,长期主导长视频和电影创作,看不惯低俗低智的小视频大行其道,这正常不过。

真正让人警惕的,是很多人在这次讨论中,提出要净化小视频行业,希望加强管制。

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本来就有法律规制,明确违法的内容一经确认就可删除,甚至追究当事人责任。这种管制已非常完备,甚至说得上严厉。

一些人看见不喜欢的内容,就呼吁管一管。他们打着荡涤低俗的名义,整饬合法内容,说是为老百姓好。但老百姓真正喜欢什么,他们不清楚吗?

一边说着尊重用户,一边批判技术,不让老百姓有选择权。用周总理的那句话回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希望这一场争吵的结果,不要沦落到这个场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