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掘金“科创70”:芯片、医药等细分行业诞生“隐形冠军”

机构掘金“科创70”:芯片、医药等细分行业诞生“隐形冠军”
2022年08月06日 15:34 红刊财经

红周刊 本刊编辑部 | 刘增禄 王飞

编者按

自2019年开板以来,科创板已经走过三年时光。这三年,科创板从25家公司扩大到400余家公司,总市值从5534.96亿元扩大到60646.31亿元。这表明,科创板较好地实现了融资市场和投资市场的平衡,财富效应较高。

从基金角度来看,公募基金对科创板关注度持续提升。从基金二季报来看,公募基金按季度连续增持了晶科能源、高测股份、迪威尔等70只个股。就这70只个股——“科创70”而言,在持有专利数量和质量以及研发投入与营收的匹配关系上,均高于板块内公司,同时这些公司大多数是芯片、医药等细分领域龙头或“隐形冠军股”。这或许显示出,基金在加仓这些个股时,不仅仅关注“硬科技”,也同时关注高“含科量”、高成长性。

《红周刊》综合统计科创板公司发现,另有12家公募未重仓公司符合“科创70”公司的特征,这些公司或许成为公募基金未来关注的新目标。

科创板三周年“成绩单”:

融资规模超越主板、创业板

板块市值和估值均实现快速扩张

截至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上市满三年。在这三年中,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以吸引“硬科技”公司上市的定位,成功帮助数百家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同时板块的整体价值也得到主流资金的认可,板块的市值和估值水平在各市场中都是领头羊。

据统计,截至8月4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442家(观典防务为北交所转板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合计IPO募资金额6456.55亿元,增发募资金额444.72亿元。无论是IPO公司数量还是融资额,科创板都超越同期的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见表1)。

对于科创板强大的融资能力,星石投资首席策略投资官方磊向《红周刊》表示,身为A股注册制的“试验田”,科创板是顺应我国经济转型方向和产业升级方向的板块。同时,科创板优化了上市流程,上市门槛更低、审核时间更短,注册制下科创板的融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深圳翼虎投资董事长余定恒也向《红周刊》表示,科创板的定位非常精准,主要侧重于支持自主可控的硬科技企业,自然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和投资人参与。“科创板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处在现阶段最具产业趋势的赛道,因此使其得到了更多资金的追捧。”

在科创板先天的制度优势和明晰定位以外,上市公司质量较高也是板块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璞远资产投资总监韩鹏举也向《红周刊》指出,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质地及发展质量远远好于创业板的第一批上市公司,尤其是半导体设计设备以及部分新能源锂电产业链公司,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化产业链发展的大背景下,已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

韩鹏举同时指出,科创板的造富效应使得企业家有更大的热情投入研发,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正向反馈。

事实上,科创板在保持最佳融资平台的同时,也是A股市场成长性最好的板块。在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开板之际,首批25只股票的总市值规模为5534.96亿元,到今年7月22日,科创板439只股票的总市值规模已达60646.31亿元,相较开板日增幅为995.7%。近日,随着益方生物-U、英诺特、晶华微、菲沃泰4家公司的上市,以8月4日的收盘价统计,科创板的总市值为62582.05亿元,相较开板日的增幅刚好突破10倍,为1030.67%。

科创板这种市值扩张能力是前所未有的。剔除市场环境因素,以创业板开板三周年作为对比,即2009年10月30日~2012年10月30日,创业板整体市值从1326.58亿元扩大到7945.55亿元,增幅为498.95%,无论规模还是增幅均远低于科创板水平。另外,科创板三年来的上市公司数量和估值水平,也都高于创业板同期。

对此,百亿私募保银投资向《红周刊》表示,科创板的市值快速扩张是由该板块“硬科技”定位决定的。作为承担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高新技术攻坚主战场,科创板自然会受到大量资金追捧。

对于科创板和创业板同期表现的差异,方磊则表示,科创板企业的高成长性正在不断吸引资金的关注,机构对科创板的关注度和配置比例持续提升。比如偏股型基金持有科创板的比重从2019年三季度开始持续上升,今年二季度已经达到了5.5%。而2021年2月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沪港通业务实施办法》生效后,有12家科创板公司被纳入了沪港通,目前最新数据显示已扩容至58家。方磊认为,在资本市场改革背景下,科创板满足硬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的功能将继续发展,优质的科创板企业中长期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将支撑其估值扩张,因此科创板市值扩张可能还将保持不错的速度。

目前,中芯国际以3300余亿元的市值高居科创板市值最高的位置,在全部A股市值排名中位列第27位。同时,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百济神州-U、大全能源4家公司的最新总市值也均超过了千亿元。如果统计公司市值扩张幅度,原料药公司美迪西的市值增长最快,上市首日公司总市值仅44.02亿元,目前已突破300亿元,增长了近7倍。另外,奥特维、佰仁医疗、天合光能、绿的谐波等33只科创板公司,股价累计涨幅均超过了100%。

余定恒对此表示,当前科创板的千亿龙头多集中在半导体芯片和光伏领域,多属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既获得了国家政策扶持,也获得了市场资金的青睐。“站在宏观大背景下,由于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政策倾斜,科创板的未来成长性依然是值得期待的。”

公募基金持续增持70家科创公司

“科创70”浮出水面

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扩张的过程中,机构资金持续优化组合并加大投资力度。据公募基金二季报和Wind数据统计,二季度末有235只科创板公司被权益类公募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纳入了前十大重仓股,占科创板全部公司的比重为53.05%,高于创业板和主板的32.87%和35.33%的占比。

分季度看,公募基金在二季度对150只科创板公司进行了增持,如晶科能源、高测股份、派能科技、海目星等,其中晶科能源获增持最多,二季度末共有76只基金将其纳入前十大重仓股,合计持股29947.43万股,较一季度末增加了3327.73万股。结合基金一季报,科创板共有181家公司连续两个季度现身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其中有70家公司获得公募基金的连续增持。比如新能源公司高测股份,公募基金对其连续三个季度增持,持仓股数从298.20万股升至2782.24万股。

仅就公募基金持续增持的70只科创板公司而言,这些公司大多是电子芯片、新能源电力设备和医药生物行业公司,这三大行业公司合计39家,占比达55.17%。

而且,在上述70只科创板公司中,一些知名基金经理纷纷现身其中。如中欧“天王”级基金经理周蔚文参与管理的中欧创新未来,二季度重仓高测股份,持股388.2万股。又如王宗合管理的鹏华创新未来,今年二季度继续重仓芯片概念股思瑞浦,持仓与一季度末持平。另外,由赵蓓掌管的工银瑞信前沿医疗、工银瑞信医疗保健行业、工银瑞信养老产业、工银瑞信成长精选等多只基金产品,对美迪西增加持仓。

那么,这70只科创板公司会不会成为引领板块风向的“科创70”?龙赢富泽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经理王存迎向《红周刊》表示,以电子芯片、新能源电力设备、医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类公司,一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这代表他们未来的市值天花板非常高;另一方面这些科技创新公司,在国内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只要保证自身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产品力足够,就会有着非常快速的销售和利润增速。公募基金偏爱这些赛道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些细分行业的公司能快速实现自身价值的增长,作为这些公司的投资者能分享他们增长带来的价值。

“现在中国的电子芯片公司对标海外巨头还有巨大的市值差距,新能源的渗透率还处于低位,中国的医药研发类公司特别是创新药公司发展也特别快速,以他们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类公司预计仍将受到公募基金的偏爱。现在看他们还没到自身的天花板,仍然具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王存迎进一步指出。

余定恒也认为,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半导体等赛道仍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而在不同的细分赛道中,作为中上游的装备和材料企业则更具有增量逻辑,投资机会更大,更容易被机构资金青睐。

揭秘“科创70”公司

平均持有专利约190项

研发支出占比处于高位

公募机构集中看好“科创70”公司,显然是看到了这些公司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科创板上市要求特别强调科技属性,比如上市门槛中要求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不得少于5项,这就意味着“科创70”公司的“含科量”理应高于门槛要求。

据《红周刊》统计,“科创70”公司的平均专利数量(招股书披露数据,下同)约为190项,平均发明专利约72项,均远高于科创板上市门槛。具体而言,时代电气的专利数量最多,据公司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公司境内外累计获得专利授权数量2810项,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为1528项、1135项、147项。同时,据公司去年年报,公司授权且有效专利数量已经增加至3145件,年内申请发明专利491项,获得293项,目前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已达1743项。

对比时代电气,晶科能源的专利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据公司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拥有107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49项,形成核心技术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合计96项。半年后,据公司2021年年报披露,公司专利已增至1159项,其中发明专利19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为947项和13项。

同时,晶科能源的“含科量”放在A股同类公司中横向对比,也处于上游。据公司招股书,以2021年6月末为统计时点,晶科能源获得的已授权专利数量略少于隆基绿能,发明专利数量略少于天合光能。截至去年底,虽然各家公司的专利数量都实现了进一步增加,晶科能源依然排在行业第二位(见表2)。

“科创70”公司在板块内外的“含科量”较高现象,是由这些公司的研发投入水平决定的。据统计,对比主板和创业板,科创板的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明显偏高,同时也是惟一一个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板块(见表3)。

在“科创70”公司中,有33家2021年度的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板块均值,15家公司超过20%。而如果结合2019年、2020年的数据统计,则有29家公司的研发支出比重一直高于板块均值,翱捷科技-U、宝兰德、希荻微等10家公司近三个完整年度的研发支出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

对于“科创70”公司专利和研发投入情况,方磊认为,还要结合公司营收增长情况综合分析,因为如果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提升是因为营收下滑而来,那就可能意味着公司的内在价值在降低,投资风险增加。

据《红周刊》统计,相较于主板与创业板公司,近3年来,科创板的营业收入同样呈现了增速最快且增速逐年提升的势头。在“科创70”公司中,10家连续三年研发支出占比在20%以上的公司中有9家连续三年研发支出占比在20%以上的公司,其营业收入也始终保持了正增长。

以近年来研发支出占比持续抬升的宝兰德为例,公司2019年~2021年度的研发支出金额逐年增加,分别为3088.29万元、4041.07万元、6791.66万元,营业收入分别为1.15亿元、2.28亿元、4.63亿元,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分别为21.55%、22.17%、33.99%。身为软件开发行业的公司,宝兰德的研发支出占比已经持续超越了其所在领域龙头公司德赛西威(2019~2021年度,德赛西威的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分别为12.29%、12.02%、10.06%)(见表4)。

“科创70”公司的“反面”

公募减持的30只科创股“含科量”普遍较低

相比“科创70”公司,有56家科创板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遭遇基金连续减持或失去重仓股地位,其中,有26家被接连减持,30家公司退出了公募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名单。对比而言,这些公司的“含科量”整体偏低。如仅从企业属性来看,这些公司中仅有16家属于专精特新企业,占比不足三成。其中,包括道通科技、芯原股份和澜起科技等在内的合计被公募减持股份数量前十的公司,有9家非专精特新企业(见表5);包括亚辉龙、清溢光电和优刻得等在内的退出公募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且股份数量减少前十的公司,有8家非专精特新企业(见表6)。

以IPO专利数量对比来看,据《红周刊》统计,“科创70”公司首发时的平均专利数量为189.60项,而上述56家公司普遍不“达标”,尤其是合计被减持股份数量前十的公司,其专利数量均未超过“科创70”公司的平均水平。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公司的专利数量虽然相对其他被减持的公司更高,但其“含科量”却并不高。如道通科技有160项专利,但其中发明专利仅有30项,其余专利均为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而发明专利的价值是要远高于后两者。不仅如此,在发明专利中,道通科技受让取得9项,这让其“含科量”再次打折。

此外,这些公司中也不乏“突击”申请专利的情形。典型的如2020年1月登陆科创板的主营为共有云的优刻得,公司自2012年3月成立,但直至2018年8月才取得第一个专利,截至2019年9月30日,公司已合计取得24项专利权。而据Wind显示,优刻得在2019年4月1日推出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解释称,云计算的技术整体性、复杂性、先进性不以具体技术是否转化为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及其数量为主要判断标准。但在优刻得的可比公司中,2018年5月登陆创业板的深信服在首发时已有专利190项,最早获得的专利是在2003年3月,而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

同时,上述56家公司的研发支出也弱于“科创70”公司。数据显示,“科创70”公司去年平均的研发支出合计为2.23亿元,而公募减持的56家公司,其平均的研发支出合计分别为2.21亿元和1.80亿元,均要低于前者。

《红周刊》进一步统计发现,上述56家公司目前整体的盈利能力与“科创70”公司也有一定的差距。在这56家公司中,有51家去年的营业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更有25家公司的营业收入规模在10亿元以上。尤其是主营为疫苗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康希诺,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43.00亿元,同比增长17174.82%,是这些公司中营业收入增速最快的。但同时,除康希诺和热景生物等少数公司外,其余公司去年的归母净利润规模普遍在10亿元以下,1亿元以下的有8家,更有包括澜起科技等在内的5家公司去年的归母净利润出现了同比下滑。而在今年一季度,这些公司中归母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的家数已扩大至30家,占比超过一半。

“科创70”的“备选们”

铁建重工、芯海科技等12家公司或将重获公募青睐

通过对比公募增仓的“科创70”公司和公募减持的56家公司会发现,公募青睐那些高“含科量”、高成长性的细分领域龙头。《红周刊》据此统计发现,科创板目前有12家公司较为符合公募的“审美”,铁建重工就是其中之一(见表7)。

据了解,于2021年6月登陆科创板的铁建重工,主营为智能型及超大型盾构机和竖井斜井掘进机与硬岩TBM等,是大型定制化高端工程装备行业的龙头,公司首发时就拥有境内专利1074项、俄罗斯专利8项、中国台湾地区专利2项,是科创板上市公司中为数不多的专利数量突破1000项的企业。截至今年7月15日,铁建重工的专利数量已增至2600余项(包括到期的专利等)。铁建重工的专利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准与公司较为注重研发有关,如仅在2021年度,公司就斥资6.78亿元用于研发支出,这一水平在所有科创板公司中排在第23位。同时,铁建重工的业绩也在稳定增长,如公司2021年度和2022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为正,且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此外,据铁建重工介绍,公司的岩石隧道掘进机装备自2017年以来在中国内地市场份额保持第一,盾构机维持在前两席位,智能凿岩台车2021年销量稳居国内外第一。种种迹象表明,铁建重工的发展正向成熟期迈进。

保银投资向《红周刊》指出,“我们一般会从财务指标、核心竞争力和估值等角度选择科创板公司,其中科技(科创)公司的估值与其生命周期有关,一般在上市初期可能还处于亏损阶段就不能用PE估值,可以关注企业营业收入的成长性;进入稳定增长期,可以考虑相对估值方法中的PE;进入成熟期,则要考虑分红等因素。”而据《红周刊》梳理,铁建重工2021年的年度分红总额为5.23亿元,为所有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最高的。同期分红总额排在第二位的是安旭生物,为2.38亿元,约为铁建重工的一半左右。

今年三季度以来的机构调研数据显示,已有博时基金、信达澳亚基金、安信基金、中融基金和诚通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出现在铁建重工的机构调研名单上。这或预示着,铁建重工将进入公募基金的“持仓池”。

同样注重研发的还有芯海科技和明微电子,这两家公司均从事芯片设计工作,并且不仅均为专精特新企业,同时首发时的专利数量均在“科创70”公司的平均水平以上。其中,芯海科技有专利195项,发明专利109项;明微电子有专利229项,发明专利120项。在业绩方面,这两家公司也表现亮眼,其2021年度和2022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为正,且均实现了增长。

具体来看,芯海科技在今年一季度也曾是公募基金的重仓股,但在今年第二季度却退出了公募的前十大重仓股名单。据《红周刊》梳理减持的公募来看,国泰基金减持比例较高。对此,“国泰估值优势”的现任基金经理表示,其在3月底才接手“国泰估值优势”(组合里基本都是科技股),然而更看好中游制造和下游消费的机会,所以仍处在降低科技股配置的调仓过程中。

不过,多数券商仍看好芯海科技的机会。如近期申万宏源表示,芯海科技是国内惟一一家模拟信号链和MCU双平台驱动的集成电路设计的上市企业,具有很高的行业壁垒,公司在2023年的市值应在97.00亿元,对应股价69.36元。目前芯海科技报51.81元,相较申万宏源的目标价有33.87%的上涨空间。海通证券表示,芯海科技长期潜力值得期待,2022年的价值区间就应在77.85元~86.5元。

明微电子虽然并未曾出现在公募基金的重仓股名单上,但其已获得被誉为“聪明钱”的北上资金的青睐。数据显示,明微电子于今年6月14日首次被北上资金持有,持股7.1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0%。截至8月3日收盘,北上资金持有明微电子49.5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0%。

另据机构透露,近期科创板做市商制度已进入落地实施阶段,这意味着科创板将会引入更多机构资金。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红周刊》表示,科创板有望进一步深化改革,并成为A股市场的投融资标杆市场,这对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助推作用。同时,这也意味着,科创板未来将会诞生更多“隐形冠军”。

(本文已刊发于8月6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