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2023!“新科状元”黄海等这样说……

把脉2023!“新科状元”黄海等这样说……
2023年01月07日 14:27 红刊财经

红周刊 编辑部 | 张桔

编者按

2023年伊始,2022年公私募基金年度成绩单出炉,一批公私募价值派成功逆袭,公募状元花落万家基金经理黄海名下。在私募方面,排在前列的也都是耳熟能详的价值型老私募。在经历过2022年二级市场的冰与火洗礼后,对于2023年的投资机会,多位基金名将表示,要优质成长与价值回归“两手抓”。

接受《红周刊》专访时,泰达宏利权益投资部总经理王鹏表示,2023年,成长和价值都有机会。当前消费确定性恢复,即使经历短期砸坑,市场热度不减。但从目前表现来看,大部分消费行业其实已基本完成估值修复。而且消费不会因为政策无限上涨,还需要等待业绩的支撑与验证。周期性行业的核心是看地产能否到达大家对地产预期重新上升的位置。

汇丰晋信明星基金经理陆彬表示:“我对2023年的判断第一是‘资产荒’,第二是‘权益资产价值重估’。2023年,盈利高弹性的板块会比较稀缺,因此我们会更多去寻找一些有估值扩张能力大于盈利的投资机会。预计内需强于外需,中下游强于上游。投资优选与内需相关、政策扶持的中下游行业。”

成长派高手收敛锋芒

价值派名将卷土重来

公募基金2022年的状元归属一路领先的万家基金经理黄海,这位管理着万家三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实现单年度全胜,其中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全年收益率48.55%,拿下全年公募状元。万家新利灵活在2022年的收益率为43.65%,排名第二位。而万家精选混合全年的收益率约为35.50%,同样杀入了排名的前十位。

由于当前基金四季报尚未披露,从此前2022年的三份季报大体判断,黄海的成功还是源于对煤炭等能源类资产的配置。在近两个季度头号重仓股均为陕西煤业后,第三季度的第一大重仓股则变为了中国海油。

在书面回复《红周刊》采访时,新科状元黄海表示:“从战术上,我们将能源品类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高股息的动力煤公司,分红比例更高、价格波动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在风险出现时有防御性,当然由于其业绩在上调,所以也有着一定的进攻性。另外一类是现货比例比较高的、与市场价格挂钩紧密、或不受价格限制的焦煤,它与经济短期需求波动有强相关性。在需求好的时候,比如2022年一季度前两个月,它们具有较强的进攻性。”

“在这两类能源品类中,我们做了一些切换,一季度更多配置焦煤,二季度动力煤多一些,当然并不是全部切换,只是比例上有增加或减少。另外,2022年的两个市场低点,一是在二季度,二是在四季度,我们都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反应。二季度买入新能源中的海上风电板块及军工板块,四季度买入了白酒和银行,这两处布局也为组合贡献了一些利润。”

而黄海虽然担任基金经理时间并不长,但从2000年开始其就担任研究员,实际是一位有着多年经验的证券行业老兵。另在2022年业绩优异的主动权益公募明星中,也有李孝华、李彪、刘昇等新锐舵手,同样也包括万民远、周海栋、丘栋荣、白冰洋等一批偏价值派权益老将。分析他们闪耀2022年的原因,或许一方面是合理的仓位比例和股债布局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均衡的行业比例和偏低估稳健的标的坚守。

这其中作为百亿基金的代表,华商基金的名将周海栋实现了单年度的全面告捷,他管理的6只基金2022年均实现正收益,其中两只产品全年收益超过10%,特别是华商甄选回报一年2022年净值增长率约为20%。从该基金去年前三份季报大体判断原因,对于煤炭、黄金、石油等能源股的布局值得肯定,尤其是其对于航空股的复苏布局投在了左侧,另外其对港股的持续关注也大概率吃到了年底反弹的红利。

再看私募,虽然正式的官方排名尚未出炉,但是汇总《红周刊》了解到的信息,在截至新年前倒数一周时,在已公布了净值纳入统计的权益类私募产品中,排在前三的产品分别出自高毅的邱国鹭、保银的王强、希瓦的梁宏,另外千合的王亚伟也杀到了第五位,前十中还出现了江晖、邓晓峰的名字,2022年同样是价值派私募重新扬眉吐气的一年。

而从另一第三方统计的排名有一些出入,排在主观多头前三的分别是高毅的邱国鹭、远信的周伟锋和明河的张翎。这其中重叠的名字是邱国鹭,根据《红周刊》的了解,他长期不追热点赛道,而是主打价值股,成功躲避了成长股的大幅调整,并在去年三季度末加大港股、金融类板块的配置,在11月市场大反弹时实现大幅超车。

而实现价值回归的当然还有修身养性多年的老牌私募,比如重阳投资。展望2023年,重阳投资合伙人寇志伟表示:“2023年,成长和价值都会有不错表现。我们更倾向于先价值后成长,全年的行情可能是一个先估值修复,再结构分化的过程。估值修复过程中可能价值股占优,结构分化的行情中可能成长股表现好一些。成长股的表现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更可能出现在经济复苏的逻辑得到印证之后。”

上市公司定增、回购、资产重组等曝光基金动向

2023年布局思路“初见端倪”

2023年新一轮征战已经开启,1月28日前内地公募基金的四季报将披露完毕,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也将在春节后进入高潮,已经率先披露的部分上市公司年报预报已经透出层层春意。数据显示,截至1月4日,已经披露预报的公司数量为94家,预喜公司为65家。其中预计增幅上限超过100%的公司有16家,从行业看,来自医药生物和电力设备的公司各占4席,而锂电板块中的尚太科技、雄韬股份、长远锂科业绩也均实现翻倍增长,目前增幅榜暂居首位的是医药生物中的上海谊众,预计归母净利润约为1.5亿元~1.6亿元,上一年同期则大约亏损400万元。

在这批率先报喜的公司背后,不乏早已布局的机构投资者,如产品主要应用在光伏硅片制造中的高测股份,去年三季报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就出现了崔宸龙管理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与前海开源新经济灵活,此外还有头部公司广发旗下的科技创新混合赫然在列。后续,投资者可以发现更多三季度时机构左侧布局的蛛丝马迹。

当然四季度以来随着放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公私募基金均在二级市场上加大调仓力度蓄力2023年,围绕二级市场上市公司的诸多运作间接曝光了基金的“新思路”。

2022年12月29日,涉锂矿产业概念股天华超净公布了定增结果,上投摩根副总兼投资总监杜猛所管理的多只产品在其中出现。从逐季的基金重仓来看,杜猛的产品一直重仓持有其中。在天华超净的三季报中,三只公募基金进入十大流通股股东前十,其中排在前二的就是杜猛管理的上投新兴动力和上投远见两年持有期混合。

《红周刊》发现,今年至今已有9家上市公司的定增股份上市,其中最受基金欢迎的就是1月4日上市的大金重工。据Wind所披露的公告入围的基金公司包括中欧、建信、国富、诺德、泰达宏利、财通、鹏华、嘉实、兴全、广发,同时私募阵营中的同犇消费2号也得以入选。

以上榜的头部公司中欧基金为例,其参与大金重工中标的分别是刘伟伟管理的中欧碳中和、周蔚文领衔管理的中欧时代先锋、“公募一姐”葛兰所管理的中欧明睿新常态。而这还不是中欧出手定增获配产品数量最多的一次,在出行链复苏龙头之一的君亭酒店中,周蔚文的产品几乎全线出击,而公司或配的产品较大金重工翻番,达到了6只之多。

当然,定增所曝光的明星经理还不止上投和中欧这几位,2022年岁末,兴全副总谢治宇也参与了创业板公司苏文电能的定增,这家区域内以电力咨询业务为主导的公司是一家一站式供用电品牌服务商。

除去参与一级市场定增外,二级市场因股份回购注销而发布公告曝光机构行踪的公司同样比比皆是,仅2022年12月的最后一个交易周,两市总共有127家上市公司发布与回购相关的公告。而《红周刊》统计了2023年以来发布回购公告的公司,同样也发现了明星公私募的最新动向。

1月5日,环保设备类公司华宏科技公布了回购报告书,由此曝光的12月30日公司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作为惟一上榜的基金,头部公司兴证全球旗下的兴全绿色投资较三季度末加仓了大约66万股。同样在2023年元月,双环传动因回购事项曝光了十大流通股股东变化,与华宏科技类似的是,其中惟一重仓的公募较三季度末小幅加仓大约150万股,而这只基金就是景顺长城名将杨锐文所管理的景顺长城新能源产业股票。

当然私募同时间段也是动作频频,最为典型的例子体现在可孚医疗上。该上市公司在2022年三季报时还是公募基金的“一统天下”,如中庚名将丘栋荣管理的多只产品齐刷刷进入前十。但是到了12月29日因回购而曝光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却无一只公募出现,而是出现多只股权私募和股票私募的名字,比如恒泰融安顺心1号私募成为第六大流通股股东。

与回购类似,重大事项资产重组的披露,也曝光了一些明星的行踪。2022年12月初,谢治宇管理的另一只基金出现在地产区域龙头之一的招商蛇口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按12月2日披露的结果对比三季度末来看,谢治宇的兴全趋势增仓大约900万股。“有增必有减”,同样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2022年12月份两次披露了重庆百货最新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将朱少醒的富国天惠精选依然排在第二位,但相比三季度末持仓1900万股,12月的两次披露均显示其持有降至1800万股。

基金最新调研再曝新年思路

中药、工业机器人、电气设备等关注度较高

在上市公司和基金四季报暂时缺席下,除去上述线索寻找调仓轨迹外,更为有利的论据就是近期的公私募基金调研情况了。Wind显示,从2022年12月1日到2023年1月5日,两市被机构调研的上市公司达633家,其中七家公司被调研的总次数达到了两位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珍宝岛(25次)、埃斯顿(24次)、汇川技术(17次)。从所隶属的行业来看,电气设备成为相对备受青睐的赛道。而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统计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嘉实基金、南方基金、博时基金。

考虑到2022年12月部分基金经理可能也因身体原因出行不便,因此整体上述时间段调研数据颇为可观。据《红周刊》的不完全统计,上述时间段中上榜次数最多的是平安基金老将李化松,他在12月份先后调研了中材国际、七彩化学、广和通,而对照他所管理的一众产品,三季报的重仓中并未发现这三家的踪影。

李化松也是价值派知名公募老将。同期,成长派老将陈军也较为活跃,虽然其去年荣升为公司的代总经理,但同时间段其还是两次出现在调研榜上,先是与刘元海共同调研了华阳集团,而后又独自调研了威孚高科,相同的是,两家公司都可以被划分到汽车产业的细分行业中。而不同的是,华阳集团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出现在陈军担纲的东吴兴享成长十大重仓股中,但威孚高科此前没有上榜重仓行列。

从调研记录来看,陈军仍围绕着公司的业务布局和新业绩进展情况提出问题,而公司方面表示,目前从营业收入构成看,其中商用车市场占比约为45%(中重卡、轻卡分别约为20%、25%),乘用车市场占比约为40%,非道路市场占比约为10%,而公司的新业务则涉及智能电动板块、绿色氢能板块和其他板块。

基金老将调研勤勉有加,中生代明星亦针对性有的放矢,如上述时间段信达澳亚基金冯明远和泰达宏利基金王鹏调研也比较活跃。其中,冯明远调研了震有科技,王鹏调研了浙海德曼。前者属于通信板块,后者的细分赛道属于数控机床,属于非新能源赛道。

王鹏向《红周刊》表示:“在价值与成长的跷跷板效应下,有业绩的成长短期被抽水,未来需要确定性产业趋势和业绩高增长来实现反转。虽然可以等待业绩予以验证,但当前的市场确实比过去要难,因为2023年很多行业低基数反转,成长优势会比前两年有所降低。其中,只有真正业绩突出的成长才有可能突围。”

在同时间段的调研记录中,还发现归隐多年的投资名将朱平,这位当年享有“北王亚伟、南朱平”的广发元老,2022年12月初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调研了天壕环境。从该股走势的半年线来看,其到去年末已经连收了六根阳线。另在知名私募中,同期比如高毅资产调研了安达维尔、传艺科技、宝莱特、创耀科技、零点有数等个股;高瓴资本则将埃斯顿、岱勒新材等个股纳入股票池;重阳投资调研了楚江新材、伟星新材、祥鑫科技等公司。

再回看2022年12月,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凭借10余场特定对象调研,成为当月与投资者互动最密切的公司。另有数据显示,2022年大约有2600家机构调研过该股,导致其一举登顶全年调研机构数最多的个股。而归纳该公司广受关注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和近期与宁德时代签订合作协议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和其透露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取得较大成果有关。

此外根据《红周刊》的不完全梳理,除去汇川技术以外,还有包括自动化设备控制公司英杰电气、工业制冷设备制造商同飞股份、工业母机概念公司科德数控等也在同期受到较多以基金为首的机构调研关注。

消费板块大浪淘沙王者归来

公私募基金笃信白酒股仍是“旗手”

不容置疑,随着放开后消费场景的回归,叠加传统春节假期即将来临,大消费板块迎来困境反转的最好机会,白酒板块当仁不让仍然是市场的焦点所在。特别是本周四全天,在外资爆买的拉动下,白酒板块迎来集体爆发,龙头贵州茅台单日上涨大约4.4%,重新站上1800元大关,而二线白酒股古井贡酒更是单日涨停逼近高点。盘后数据,五粮液、贵州茅台分别获北向资金净买入15.32亿、14.02亿。

对此,上海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募明星分析,在白酒龙头中,茅台和老窖的确定性要好于五粮液,作为轻资产的商业模式不太需要做资本开支,且高端白酒本身有定价能力。以茅台为例,利润增速今年能有15%的增长,而公司的估值应该能在35倍以上,但要想达到40倍以上还是有一定难度,因为那样意味着业绩要增长30%。

“分析二线白酒,主要看酒厂所属产地的地方经济发展如何,因为2022年整体安徽的经济表现不错,因此古井贡酒值得看高一线。”他如是全盘分析白酒板块。而建信基金经理王麟锴则指出,白酒是典型的高频情绪性消费,产品属性天然更好,而且目前我国高端白酒的渗透率也就只有1%,极强的产品属性+较低的渗透率,使这个行业长期能获得非常好的超额收益。短期看,一方面白酒的商务消费需求仍然在比较景气的状态;另一方面白酒的大众宴请需求也会在防疫政策变化的背景下明显改善。

在白酒股引领食品饮料再度笑傲大消费的背景下,一贯以重仓白酒股出名的公募白酒“天王们”也展开笑颜。比如“公募一哥”张坤,其管理的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在最近一月中净值涨幅为16.10%,在同类的3502只基金中高居第三位。

由于消费是价值风格中的最杰出代表,其迎来翻身的机会也就意味着价值风格有望否极泰来。对此,新科公募状元黄海用数据说话:“风格上,我还是比较看好价值股的风格。从过去十年看,以中证风格指数为例,很多时候是以三四年为维度进行切换,比如,中证金融指数在2012-2015年四年的时间是跑赢中证消费指数的,2016年,两者跑平,2017~2020年中证消费开始大幅跑赢了中证金融,2021~2022年两者跑平,2023年金融开始反超消费的可能性更大。”

“大类资产配置上,过去3年无论消费还是科技的结构性牛市导致了80%以上的主动权益资金囤在了成长股中,对价值股的配置极少。价值股再平衡过程的持续时间至少在两年以上,所以从长期来看,资产配置在低估值价值股的再平衡过程是有持续性的。今年经济弱复苏的过程中,低估值、高分红、低负债、高现金流的公司很稀缺,会出现‘资产荒’,所以它们理应作为增量资金和存量资金增配的方向。“他进一步阐述其观点。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除去一致共识的白酒股外,还有哪些细分行业会入公私募的法眼呢?“2023年,若有板块比白酒强势,最有可能的是明显受益于餐饮复苏的品种,也就是啤酒和调味品。啤酒在餐饮场景中的消费升级很突出,因此价格弹性有望比过去更强。此外,餐饮行业中调味品的用量是日常家用的3倍,餐饮的复苏会直接带动调味品需求的复苏。”王麟锴表示。

而陆彬所看好的价值标的则完全不同,他对《红周刊》表示:“价值领域会相对关注券商和消费板块的机会。券商目前的估值和盈利已经错配,且估值在历史相对底部的区域。其次是消费领域,计算发现,航空是整个大消费中未来隐含回报率比较高的行业。影响航空板块业绩的有三个核心假设变化:需求增长、油价下跌、汇率可能升值。如果这三个组合同时发生,对于航空股会带来比较大的业绩弹性。”

对于接下来消费股的长线布局机会究竟有多大?

嘉实基金大消费研究总监吴越指出,消费从长期赛道来讲,总量上不太乐观。决定需求有三个方面:人口、购买力和消费品偏好。总量是前两个因素:人口和购买力决定的,看未来两到三年毫无疑问是下一个台阶的。随着人口步入老龄化,中国的购买力、消费会伴随着整体GDP增速下一个台阶,其景气度不可能再带动老消费赛道走出大行情。未来黑马股赛道的驱动因素就是消费者偏好,比如年轻人消费、女性消费、独处类消费、自我满足消费等。变化的背后指向消费再也不是高举高打、躺赢制胜的板块,一定要往下深一层研究消费向什么方向发展,比如新兴消费中的酒精饮料、国潮。

北京某银行系公募消费基金经理也指出:“在消费领域中我们以产品属性把消费需求分成4个象限,一条轴是高频消费VS低频消费;另一条轴是情绪性消费VS性价比消费,总体上高频好于低频,情绪性消费好于性价比消费,直接体现为业绩增长的斜率和稳定性。”“在A股消费股中,主要的高频消费品大多在食品饮料行业,其中市值最大的子板块白酒又是典型的情绪性消费,市值占比超过60%,这也导致食品饮料行业业绩波动更小,并且这种高频消费和情绪性消费的属性不变的话,未来这一优势仍会持续。”他进一步分析看多原因。

科技成长经历挫折再展翅

新能源仍有望擎起板块大旗

相对价值股,至于前几年二级市场站在潮头的成长股,2023年或许还是需要一分为二来看。星石投资副总经理方磊指出,成长板块的机会是分化的,其中外需占比较高的行业可能会受到海外衰退的影响,与内需相关的板块都将有不错的机会。但这些行业中不少个股的估值处于中高水平,后续风险可能在于美联储高利率持续超预期带来的估值压制。

从2023年首周的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先是数字经济引领大盘冲锋,到了周四则是新能源与白酒共舞,科技成长一方不甘落后。1月5日,宁德时代单日涨幅达到6.12%,且当日的成交额突破了100亿元。同时,锂电池概念股大幅反弹,科达利、恩捷股份同日均以涨停报收。

坊间有一种观点认为,经历过前几年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前行后,今年会是产业收敛锋芒的一年,不过成名于新能源战役的公募基金名将依然不改乐观情绪。王鹏对《红周刊》表示,最看好的是储能板块,储能或是所有行业未来两三年增速较快的行业之一。如果未来风光是能源主力的话,那储能大概率会在这些风光装机速度上乘以一个大于一甚至大于二的系数向上增长。光伏和风电的天花板是电网的消纳能力,要解决电网的消纳能力靠的就是电网的建设以及储能系统的建设。我们预期,全球的储能未来几年大概率会持续的高增长。

“风电板块,长期来看,国内大概要建立5大海上风力发电基地,结合各省规划,在2025年以后每年可能有30GW甚至40GW的装机,2022年的装机量是5GW,长期来看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而且越来越多的海风企业走出去,发挥国内的制造业优势,扩展国际市场,海外市场未来也有比较强的增长潜力。”王鹏逐一分析,“至于不太被看好的光伏板块,如果短期内硅料价格调整充分,可能会带来全年装机的提前启动,全年装机量有可能超预期,虽然现在是淡季,短期内光伏需求端、出口端表现一般,但我认为这是机会,如果需求低迷导致硅料价格下降,项目收益有望提升,对光伏来说,反而有超预期的可能性。”

而对于有争议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天花板,建信基金经理张湘龙表示,2023年新能源车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因为国内新车型在不断推出、欧洲供应链逐步恢复、美国补贴政策也有望落地,预计整车销量增速达到30%,锂电池出货增速达到40%。他解释了乐观的原因所在:“从长周期来看,全球渗透率在10%出头,预计海外到2024~2025年仍处于上行周期,可能会持续有性价比超过燃油车的产品出现。国内表观渗透率达到30%,但是10万~20万的传统燃油车主力车型区间还没完全打开,而且新能源车供给创造需求的特征很明显,传统燃油车并没有那么多A00级别小车的需求,都是新能源车经济性创造的需求,后续随着电动智能化的发展,有望进一步替代燃油车,同时单车带电量还会上升。”

陆彬则言简意赅总结了布局新能源的方向:“2021年抢装的海风;集中式光伏装机带来的大储;新能源车思路分别是供给紧张的环节,盈利改善的方向,新技术方向。整体电动车板块的估值已经达到了历史底部,目前处于偏左侧,偏成长的位置,业绩弹性是比较大的。”

另外,“新能源上要注重新的技术方向,电池方向,PET铜箔、钠电池、燃料电池都可以保持跟踪关注。发电方向,异质结、钙钛矿、储能等也保持关注。”融通基金经理刘安坤强调。

而来自私募方的声音也维持对新能源的青睐。香橙资本董事长何潇指出:“在2019年年底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低谷时,我们主要投资于上游锂矿,比如赣锋锂业;而在2022年5月我们布局了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因为彼时上游碳酸锂价格已经从以前的5万元涨至50万元,下游在二季度承担了最大的盈利压力,但中长期来看,随着锂盐新建产能不断释放,下游企业成本会从阶段性高点逐渐下移,加上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持续增长,我们会判断下游企业业绩弹性非常之大。”

来自北京和聚投资的一位基金经理则给出了其较为严苛的选股标准:“我喜欢成长型公司,公司的销售收入或者是核心业务的收入是关注的重点,一般200亿元以下市值的公司要求其收入或核心业务销售收入三年能翻倍,或市值200亿元以上甚至500亿元左右的公司要求5年能翻倍。这里隐含的逻辑是制造业资产一般利润增速都会大于收入增速,三年收入翻倍就意味着年化30%左右的增长,利润更好一点有40%左右,赚不到估值的钱也能把业绩的钱给赚到,选股都有胜率的问题,假设我有七成的胜率,就意味着目标收益率大概是30%。过去两年市场非常不好,绝对收益还没做到,但相对的收益率已完成。”

(本文已刊发于1月7日《红周刊》,原标题为《基金2022年排头兵“回归价值”,把脉2023年,公私募剑指消费、新能源、工业机器人》,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