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啼明:年内65家上市公司主动更名,如何影响公司股价?

罗啼明:年内65家上市公司主动更名,如何影响公司股价?
2023年12月29日 16:06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12月29日电 题:年内65家上市公司主动更名,如何影响公司股价?

  作者 罗啼明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

  据媒体报道,12月28日起,祁连山的公司名称发生了变更,由原先的“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改为“中交设计咨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其证券简称也相应地更改为“中交设计”。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3年以来,已有65家上市公司主动更换了证券简称并已经生效,不包括因“戴帽”“摘帽”等原因导致的被动更名。在资本市场的棋局中,上市公司的每一次更名都像是一次策略性的布局,牵动着市场参与者的神经。这些更名行为背后,可能蕴含着公司战略调整的深谋远虑、品牌重塑的精心策划,或是试图淡化历史负面事件的巧妙尝试。

  上市公司更名往往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重组后主营业务发生变化。改名后的“中交设计”曾表示,公司重组已完成,主营业务已由水泥生产转变为基础设施设计和咨询服务,为符合交易完成后公司的主营业务情况、更清晰地反映公司的主营业务板块和战略定位而进行公司更名。

  其次,一些公司为了提升公司形象和业务的契合度而进行改名。例如,国际软件巨头Facebook为了更贴合元宇宙业务更名为META。

  再次,有些公司更名是因为控制人变更了,新的控制人希望有一个新的公司名字。也有部分公司希望通过改名来洗脱负面影响,“新韭菜”可能不记得其在多年前的“前科”了。

  最后,蹭热度式改名。2023年二级市场有题材炒作的环境,有一批个股的名字带有“龙”字的,跟2024年的“龙年”刚好契合,从而受到游资的炒作。部分有市值管理需求的企业,不排除由于蹭热度的可能而改名。

  上市公司更名后走势容易出现“先扬后抑”。无论上市公司因何种原因更名,其在更名前后很短的时间内可能产生显著的正超额收益。然而,这种正超额收益将在更名后的较短时间内消失,甚至可能产生显著的负超额收益。同时,还可能在更名后的1-3年内显著降低其总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进而产生显著的公司治理负效应。公司更名的短期市场价格反应与长期公司治理效应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公司更名并不是改善其经营绩效和治理绩效的有效途径。更名上市公司在长期内可能难以获得超额收益。

  更名或对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认知产生影响。例如,企业更名会导致原有商标失效,进而引发客户认同问题。客户认同问题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因此需要综合采用各种广告、展览、赞助等必要形式进行品牌宣传。最重要的是,必须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连续性。企业文化中重要的形象识别系统在更名后会被大量替换,因此在更名之前,应根据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制。

  要看一家公司的更名是否真正反映出公司目前的经验和发展前景,最好是通过观察公司目前的经营业务和经营计划来判断。例如,如果一家公司通过业务重组使得新业务成为主业,并且提出了明确的新业务发展方向,那么这家公司的更名与业务的发展听起来就合理。然而,如果只是纯粹更名而业务没有实质的变化和发展计划,我们可能需要谨慎观察更名的意义。(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孙庆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