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迎来至暗时刻

中概股迎来至暗时刻
2022年05月12日 12:47 首席商业参谋

只有中概股“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今年中概股超30股自高位跌超90%,市值缩水约6万亿,一季度港股IPO募资骤降九成,以至于专注美股市场的老虎证券官方发文呼吁“拯救中概股,刻不容缓!”中概股怎一个惨字了得!

根据调查,2018年全球TOP20市值的科技公司中,有11家是美国企业,9家是中国企业。

而到了2021年,重新回顾全球科技企业市值TOP20,中国只占据2席只剩腾讯和阿里,而美国则重新夺得15个席位,中概股表示很受伤。当年和亚马逊旗鼓相当的阿里,现在是人家一个零头。腾讯的市值曾经是脸书的1.5倍,如今只有人家的一半多。反观苹果,很是夸张,两年前以一敌五,如今一家顶了54家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还有富余。

难道真的是被刻意针对了国际资本阻击中概股?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搞懂中概股一些基本情况而不是上来就比长短。

中概股公司赴美上市有两次高峰。第一次是2010年左右,第二次则是2018年以来至今。赴美上市的公司以互联网企业为主,还有一些新经济和医药科技企业,这类企业多数有一个共性特点,公司实体资产少于传统企业,总资产较难评估,发展前景也非常难预估。

因此尽管阿里巴巴跟亚马逊在商业模式上有相似之处,b站有中国“奈飞”之称,但是几乎没有分析师放在一起给出相同估值。这不是偏见而是对于互联网企业带来的新业态发展,由于环境不同消费能力不同市场规模不同,以及技术路径不同造成的。举个例子,B站是以ACG内容起家的,而奈飞却是做影片租赁起家的,后来的路径也是走的会员买断制。企业基因会导致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B站当然也有会员也有一些影片引进制作,但是不能完全走奈飞大制作的模式,相反奈飞也很难去做好番剧动漫游戏。

那么真的是只有中概股“受伤”?当然不是,随着美元开启加息缩表潮,全球资本市场都面临估值调整市值暴跌,而且美国科技股的跌幅也是一点不客气。以科技股为主的景顺QQQ ETF的看涨期权购买量,已降至了年内迄今的最低点。

景顺QQQ ETF追踪的是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而今年以来,美国科技股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奈飞、facebook、亚马逊等科技巨头更是频频爆雷,奈飞一度上演单日暴跌超30%的极端行情。另外,谷歌、特斯拉走得也非常弱,年内跌幅分别达19%、13.4%。

从具体的公司经营数据来看,亚马逊在今年一季度出现意外亏损,净销售1164.0亿美元,同比增长7.3%,创下二十年来最差增长,股价单日暴跌超14%;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公布的第一财季显示,营收同比增速为两年来最低,净利润同比下降8.3%,双双不及预期。

以至于全球最大资管巨头——贝莱德正在将许多投资组合中的现金比重提升至50%以上,较为罕见;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持仓量从2月的1460亿美元迅速蹿升到了193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机构选择持币观市普遍认为行情整体不好。所以成绩差的不只是我们而是全球科技股都在大范围调整,机构的谨慎加剧市场缺钱效应。

中概股没你想得那么惨

投资者对中概股非常担忧,大暴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对中概股的严重影响。截止至美国当地时间2022年5月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官方网站分批次将105家中概股列入可能被逐出美国证交所的“预摘牌”名单,并给予相对应批次的递交证据以移除清单的截止日期。

名单里面包括我们熟知的B站、中通、京东、拼多多、腾讯音乐、携程等,SEC官网上写道,由于已经超过最终申诉时间(“预摘牌”名单中的的公司可以在15个工作日内,向SEC发送电子邮件申诉并提供支持证据,否则将进入“确定名单”),包括百度、微博、爱奇艺、富途、搜狐在内的多家中概股公司已经进入“确定摘牌名单”。

部分“确定摘牌名单”|来源:SEC官网

根据规定,被列入“确定摘牌名单”的公司需要在(自披露第一份年报开始计算、且2021年当做第一年)三年内提交SEC需要的文件。如果“确定摘牌名单”中的公司没有提交或提交的文件不符合SEC要求,理论上将会在披露2023年年报后(2024年初)面临立即退市。

因此不少人认为中概股暴跌正是因为《外国公司问责法》影响,一天不撤销就会存在持续下跌风险。但是5月4日这次的名单更新并未对中概股造成显著影响,当天阿里美股反而上涨1.03%,京东美股上涨1.62%。这说明对于问责法的影响市场已经不在敏感,除非有更进一步的动作。位列“确定摘牌名单”的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则表现得较为淡定,直言:“搜狐公司没有要退市,所有中概股都将在这个名单里,这是中美之间的事情,几年之内还不知道结果。”

《外国公司问责法》影响大吗?当然很大。但这是中美之间国家层面的博弈,主要问题是两方对于基础规则上有不同认识,而不是我们的中概股太差了被赶走。这方面的问题又不是几家企业努力就能解决的,指责某家公司毫无必要。至于会不会真的退市,退市后的方案是什么,现在还是缺少宏观上的国家政策支持,可能还远未到真的要转移到港股和A股。

中概股不是“中丐股”,不是说跌到“脚踝斩”就一定是企业出了致命问题。比如之前笔者分析过B站去年的财报情况,B站市值暴跌80%亏损近68亿唱衰声音很多,但用户仍然在增长整体上升趋势并没有被打断,对于发展中的事物我们还是要有一定耐心。互联网巨头阿里则是因为四面出击导致力量分散整体面临瓶颈期,要说阿里开始走下坡路笔者认为远不至于。所以不能一看到暴跌就唱衰,资本市场博弈是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只要企业确定性还在还能变好就不能一棒子打死。

中概股还会好吗

如果要考虑中概股的未来,就先要分析国内市场大环境走向是什么,大的环境走向还是相对可以确定的。如下图所示,主要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增长正在持续下滑,甚至不乏探底,比如爱奇艺的收入同比增速已经在底部拉成平缓的线,电商奇迹拼多多的增速2021年四季度只有2.5%左右。

国内互联网正式走进存量时代,2007年-2021年,我国移动网民规模的增速从133%逐步下降至个位数,渗透率超过73%。2021年,中国总共有10.11亿网民,而拼多多年底活跃买家数量达到了恐怖的8.687亿。与之对应的是你会听到越来越多的流量贵获取难的声音,这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就是内卷的号角声。

可能是我们太习惯于听到互联网企业带来的财富神话,对于尚未见证过的周期性衰退比较不适应,反过来习惯于去指责互联网企业不努力,泡沫骗子的说法似乎直观上更好理解毕竟没人喜欢承认认识不够。

留在原地顾影自怜感慨好时代过去了并不能改变什么,真正的大佬已经在尝试重新出发。比如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指出,智能经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消费结构的变化,这三件事是我们比较确定的,里面还有很多创新的事可以去做。再往大的一些事情,我们现在也看不清楚,只能积极地去看,去研究。

发现新的机会,不断追赶研究才是创投者应该有的态度。至于互联网企业是流量平台还是硬科技或者高科技,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市场并不会因为你的定义而重估价值,重要的是真正去做一些长期主义的事,能够积累并且有创新的创造发明,努力尝试才会有更多希望。

参考资料:

88家中概股公司被纳入美股预摘牌名单 来源:极客公园

宁德时代利润骤跌的背后 来源:市值榜

中伦:中概股公司如何应对做空危机?来源:中伦视界

对话包凡:市场过度悲观,未来十年有三个确定性 来源:腾讯深网

互联网公司,欢迎来到天花板时代 来源:有数DataVision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