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不需要狠人了

房企不需要狠人了
2023年06月01日 11:27 拾遗地_

文/十一弟

这两天,融创、金茂的一些高管传闻,让很多房企的职业经理人,噤若寒蝉。

据说,融创西南区域总裁商羽失联之后,曾经的华北区首迟迅,最近也失联了。

商羽、迟迅,都是跟着孙宏斌的得力干将,坐镇一方,帮融创打下了江山。

今年四月份,融创已经公告,由于内部工作分工和职责调整的原因,两人均已辞职。

大家都以为他们会平安落地。

毕竟是大功臣,就算失宠了,不再倚重,也能体面分手、各奔西东。

二十年前,在融创创立之初,迟迅就跟着孙宏斌了。

他先是负责天津区域,在融创的大本营,连续五年蝉联天津楼市销冠。

拾级而上,后来又执掌了华北区域,做成了融创第一个销售额突破千亿的区域公司。

融创的二十年扩张,迟迅立下了汗马功劳。

结果,还是失联了。

01

商羽、迟迅失联的原因,众说纷纭,十一弟看到了很多猜测。

但十一弟不好猜,也不想猜。

这个结局,终归对他们来说,有些凄凉。

遍地捡钱的日子,老板看谁身上,都带着光环。

日子不好过了,瞅谁都不顺眼,浑身上下,全是毛病。

从前,大家有福同享,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

现在落难了,就轮到职业经理人来背锅了。

年薪十万,年薪百万,还有年薪千万、上亿的,说到底,其实都是打工的。

一旦企业走了下坡路,老板不高兴了,就把你架在火上烤。

跟迟迅失联的传闻一起飘摇的,还有李从瑞的仕途。

今年四月份,李从瑞刚刚接任了中国金茂董事会主席。

他只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一个月,就被拿掉了。

根据金茂的公告,大股东中化集团,已经委派了新人,替换了李从瑞。

也就是说,李从瑞大概率不会回归金茂了。

换掉李从瑞的原因,金茂与中化集团,也没有给到答案。

从任命到拿掉,中间只隔了一个月。

这么短时间的突然变动,金茂和中化集团,都没有提前预料到。

十几年前,李从瑞就加入了金茂。

作为首席执行官,他执掌金茂的时间,也有十年之久。

十年前,金茂的销售额只有146亿。

去年,金茂的销售额跌了三分之一,也还有1550亿。

李从瑞掌权的十年间,金茂的销售额,翻了不止十倍。

商羽、迟迅的失联,李从瑞突然被换掉,原因不明,结局难测。

他们的变动,不能画等号。

但有一点确凿无疑,他们执掌大房企的时代,可能落幕了。

02

在商羽、迟迅、李从瑞之前,还有新城控股的曲德君,华夏幸福的孟惊,恒大地产的柯鹏,也都或失联,或被查了。

过去二十年,在房地产业,他们是一帮最聪明、最勤奋、最有野心的职业经理人。

在融创志得意满的时候,孙宏斌也曾公开夸赞过商羽——

“一个工作狂。执行力极强,为人坚韧,敢于拼搏,勤于思考,求知若渴。”

那个阶段,这正是融创所看重的品质,孙宏斌所需要的狠人。

在负责天津区域的时候,迟迅有自己的人生信条——

“人的进步和成长就是不断和自己比,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开发商也是如此。只有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才能永远站于不败之地。”

融创扩张崛起的二十年,跟着孙宏斌打天下的,都是狠人、猛将。

商羽、迟迅,这些职业经理人身上,充满了狼性,执行力够强,最典型的“人狠话不多”。

身在大央企,金茂逐渐做大,李从瑞功不可没。

掌权金茂的这十年,有人对他做过总结——

李从瑞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金茂的规模推上了新台阶,让外界看到了央企也可以在市场化路径下实现规模扩张。

商羽、迟迅、李从瑞,他们够拼、够努力,也够运气。

赶上了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天时地利人和,开疆扩土,打下江山,做大了企业,也成就了自己。

但随着房地产的拐点来临,这些职业经理人的命运,也开始了逆转。

03

过去二十年的房地产,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建立在市场的三大基本逻辑之上——

房价、地价猛涨,银行不断输血,老百姓愿意买房。

这三个逻辑链条运转起来,房企和职业经理人,站上了风口,乘风而上。

可现在,链条断开了,没了银行输血,老百姓不再买房。

突然间,这些大房企已经无力再搏命拼杀了。

那么,留在大房企的职业经理人,他们还能干什么——

如果不能自我适应、迅速调整的话,那就只能急流勇退了。

这两年,吴向东、朱荣斌,从大房企撤退的职业经理人,比比皆是。

吴向东的黄金十年,是在掌舵华润置地期间。

他一手打造了万象城,被称为华润置地的“灵魂人物”,位高权重,声名煊赫。

后来,吴向东被平安集团的马明哲看上了。

2019年,平安集团决定输血华夏幸福,附带条件就是让吴向东加入。

吴向东野心勃勃,准备让华夏幸福南下,再造一个“万象城”。

加入的第一年,华夏幸福就给吴向东开出了3900万的年薪。

他从华润置地带来的另一位高管——俞健,也拿到了2900万的年薪。

而当时华夏幸福的总裁孟惊,年薪也只有两千万出头。

2021年,华夏幸福暴雷。

孟惊降薪到了一百多万,吴向东依然拿着2300万的年薪。

去年,吴向东、俞建悻悻离开,华夏幸福的南方业务,基本叫停。

这两年,华夏幸福陷在债务的烂泥里,翻不了身。

而华润置地,一如既往地凶猛。

吴向东这些职业经理人,可能也慢慢明白过来了——

“离开了平台,你也什么都不是。”

04

今年三月份,杨国强决定交班杨惠妍。

那一刻,对碧桂园来说,其实很有象征意义。

碧桂园进入“杨惠妍时代”之后,这几个月,她做得最多的动作,就是调整。

整个业务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围绕着一个关键词——收缩。

在杨国强交班的第三天,杨惠妍就对碧桂园动了刀——

她从一把手层面下手,对区域进行了变相的“合并”。

碧桂园内部共划分了六十个区域,之前由五十多位区域总裁管理。

这一轮调整,有二十多个人降为了区域执行总裁,协助区域总裁管理工作。

碧桂园任用区域总裁的标准,按照“优秀区域总裁管区域”的原则。

换句话说,这二十多个降了职的区域执行总裁,没能进入“优秀”的行列。

区域执行总裁,只是头衔上好听一些,让大家在面子上过得去。

实际上,就是从区域一把手,变成了二把手。

2021年底,房地产急转直下以后,碧桂园已经进行了一轮区域大合并。

它将原有的一百多个大区,合并成了六十个,缩减了四成的区域公司。

但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公司,碧桂园不作调整。

05

这两天,碧桂园启动了又一轮组织架构调整。

总体上,形成了“控股集团、产业集团/业务板块、业务单元”三个经营管理层级。

其中,在“产业集团/业务板块”这个层级,按照不同业务形成了“2+2”新架构——

地产、科技建筑两个产业集团,以及新业务、创投两个事业部。

同步调整的,还有两个最重要的人事安排——

碧桂园控股集团总裁莫斌,兼任科技建筑集团董事长;

碧桂园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程光煜,兼任地产集团总裁。

在地产开发、科技建筑两大业务上,莫斌和程光煜的角色更明确,责任也更大。

碧桂园的这一轮组织架构调整,至少有两大目标——

一是地产主业转向多元化业务。

在地产业务之外,碧桂园把代管代建、科技建筑、创投等新业务的地位和权重,提上来了。

二是从“要规模”转向“要利润”。

收缩地产业务,碧桂园做了区域合并,精简了人员。

留下来的区域公司和一把手,就要对利润和现金流负责。

过去几年,碧桂园对代管代建、博智林机器人、创投业务,进行了大量投入。

现在,这些新业务也该有产出了。

区域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只是最后呈现出来的形态。

真正的挑战,是莫斌、程光煜这些职业经理人,他们在变动之后,如何去适应。

从前冲规模的时候,开发商看重的是销售额和排名,很多项目甚至可以不要利润,只为了跑流量。

但现在不行了,开发商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投入,在收缩以后的项目上,要保住利润和现金流。

今年,市场有了一点起色,碧桂园也慢慢重启了拿地。

过去小半年,碧桂园的拿地数量不多,但特点很集中——

拿地城市都在佛山、杭州、太原等二线城市,北京、上海的土拍,碧桂园也有尝试。

今年三月份,碧桂园的业绩会上,莫斌已经说过——

“接下来,将更多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核心区域,逐步提升一二线城市的投资额和土地储备占比。”

碧桂园打算用三五年时间,将公司在一二线和三四线的货值比例,提升到50:50。

那个曾经为了规模,下沉到小县城里帮老百姓盖房子的碧桂园,又要回到大城市,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